关键词:
灵芝
仙药
瑞草
意象
题材
摘要:
灵芝本是一种具有医药价值的真菌类生物,现代科技已经对它的医疗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古代社会中,灵芝的文化意义却远大于它的医药价值。灵芝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长生延年的仙药,还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预示吉祥的瑞草,仙药与瑞草构成了灵芝文化的两大基本内涵。由于古代人们对长生和祥瑞的追求,中华大地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灵芝文化浪潮。随着古代灵芝文化的发展,灵芝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和题材进入到了文学书写领域,从先秦以至于明清,出现了众多的灵芝文学作品。本课题以古代文学中灵芝意象与题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灵芝名物考论、灵芝文化的形成等重要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章:灵芝名物研究。灵芝名物问题极为复杂。首先,表现在灵芝概念古今并不相同,现代灵芝概念狭义多指赤芝物种,广义多指灵芝菌科;古代灵芝概念较为宽广,狭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灵芝菌科,广义不仅包含灵芝菌科,还包含一些非真菌类神话植物和矿石物质。其次,表现在古籍记载的灵芝别名众多,灵芝常用别名有菌芝(芝菌)、三秀、芝英、芝草等;灵芝另有一些其他别名,如苬(芝)、科名草、木椹、菌蠢、寿潜、希夷、瑶草等;还有一些以“芝”字命名却并非指灵芝的名称,如土芝、地芝、水芝、泽芝、芝麻等。最后,表现为人们对“芝兰之室”典故的误解,秦汉时期“芝兰”中的“芝”并非指灵芝一类真菌,而应该是“芝”通“芷”,指白芷一类植物。第二章:灵芝仙药与瑞草地位的奠定。中国灵芝文化起源于先秦,仙药与瑞草是灵芝文化两大基本内涵,这两种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并最终确立于两汉时期。灵芝仙药内涵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它的形成与灵芝自身的滋补作用和楚巫文化关系密切,秦汉时期经过多次帝王寻仙问药的推动,最终在汉代确立了灵芝的仙药地位。灵芝的祥瑞内涵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灵芝瑞草内涵本质上是从其仙药内涵生发而来,加之西汉特定的天人感应思潮,灵芝由仙草走向瑞草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的,灵芝祥瑞内涵的直接起因是元封二年甘泉宫产芝事件,甘泉宫乃武帝祭天场所,此处产出灵芝仙草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武帝以后的汉代帝王皆以灵芝产出为祥瑞,最终使灵芝瑞草内涵在汉代确立。汉代以后灵芝文化继续发展,并于唐宋时期达到一个高潮,但就其文化内涵来说,并未越出汉代仙药与瑞草的格局。第三章:灵芝意象与题材发展历程。灵芝意象与题材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先秦两汉为灵芝意象与题材的始发期:灵芝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和题材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灵芝意象开始具备基本内涵,灵芝专题赋咏开始出现,此时作家作品数量有限。魏晋南北朝是灵芝意象与题材的发展期:灵芝意象开始被广泛使用,曹魏时期用灵芝意象表现延年远游的追求、两晋时期用灵芝意象表现修仙游仙的向往、南北朝时期用灵芝意象表现山水宴游的美好;此时灵芝专题赋咏以诗歌为主,作品数量虽然不多,艺术水平却值得关注。唐宋时期是灵芝意象与题材的成熟期:灵芝意象的隐逸内涵在唐代基本定型,可以用来表现道士隐逸、文士隐逸、僧人隐逸,还兴起了象征隐逸的典故传统“四皓采芝”;灵芝意象的祥瑞内涵在宋代基本定型,并可以用来表现政治祥瑞和民间祥瑞,这两点标志着灵芝意象的成熟。灵芝题材在宋代出现了诗歌、辞赋、散文三体并秀的局面,名家名篇突起,艺术水平突出,标志着灵芝专题赋咏的成熟。元明清时期是灵芝意象与题材的延续期,元曲中的灵芝意象既有隐逸高雅的一面,也有低俗泼辣的一面;明清小说或直接把灵芝作为重要描写内容,或把灵芝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明清诗文中的灵芝题材作品众多,诗歌中灵芝题画诗较为突出,散文辞赋亦不乏名篇佳作。第四章:灵芝审美形象与意蕴研究。灵芝审美主要是由形象审美与意蕴审美两者构成的,灵芝审美大致经历了先秦“物质实用时代”;汉魏六朝“形象审美时代”;唐宋明清“意蕴审美时代”等三个阶段,并表现出意蕴审美重于形象;形象想象重于实物;审美因袭重于创新等三个审美特性。就灵芝形象审美而言,古籍记载中主要包括其四种审美表现:灵芝整体形象及其根、茎、叶、花审美;灵芝的颜色与光泽审美;灵芝香味审美;灵芝动态之姿、静态之姿及风雪中灵芝姿态审美。就灵芝意蕴审美而言,古籍记载中主要包括灵芝比德审美与灵芝寄意审美两种,灵芝比德可分为:帝王之德;孝子之德;贤士之德等三种;灵芝寄意可分为:仙隐之意;长寿之意;吉祥之意等三种。此外,灵芝意象组合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式,文学作品中灵芝常见的灵芝意象组合有四种:表现君子品行的“芝兰”、“芝艾”和表现仙居隐逸的“芝桂”、“芝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