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学
学科
作家
文学史观
王钟陵
古典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中古诗歌史
民族审美
玄言诗
诗歌
摘要:
从本期开始,我们新设了"文学史观与文学史"栏。在古典文学研究这门学科中,文学史研究居于很重要地位。它是学科之"经",学科之"枢纽",是整个学科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志。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古典文学研究,从本世纪初形成伊始便推出了多部《中国文学史》,这是它与旧的"经学","国学"诀别的壮举。在此后的数十年里,随着近代科学方法在研究工作中的进一步确立,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更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各种文学史著作,其中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便是当时学科水准超越前人的代表。五、六十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术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古典文学研究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而这种新面貌集中体现于当时新编的几部《中国文学史》。而今时间己经跨入本世纪最后一个十年,我们这一学科相比于三、四十年前,肯定有了多方面的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在文学史这个"枢纽"上还未得到充分的表现。我们不是说近几年没有编出像样的文学史,也不是说近年的文学史研究毫无进展,而是说它们在总体上还少有超越,因此令人不够满意。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当然存在着对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这是编写任何一部文学史的必备前提;但是毋庸讳言,这里还需要解决一个文学史观(包括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问题,这是又一个前提。两个前提,缺一不可。对于前提之一,文学史家的知识修养是越广博越精深越好,不过事实上很难要求一名学者对中国数千年来所有作家作品都先有透彻研究,然后他才有资格来写文学史。提出这样绝对化的要求,就等于抹煞了任何人编写文学史的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认识:作为文学史家,他的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不在于他有没有亲自研究过所有作家作品的一切细节,而是看他是否广泛吸取了学术界同行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只要他认真切实地这样做了,我们也就不应提出更多的苛求。关于前提之二,这应当是文学史家相对于其他古典文学研究家的"强项",缺少科学的、独到的文学史观,也就不可能有精采的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上没有特色,直接导致文学史著作的平庸。五、六十年代的几部文学史(包括刘大杰文学史)的贡献,首先也就是在文学史观上取得了进步。今天我们要在文学史领域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文学史观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首先是关于文学史的本体理解,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有关文学史的共同问题与特殊问题,等等。其次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特征及规律的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有没有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如果有,又怎样去把握和阐释特征和规律?此外还有文学史的方法问题。这些问题总起来说,就是文学史的理论问题。文学史理论是从文学史实践中产生的,又反过来给予文学史实践以指导性影响,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据了解,目前有好几部大型文学史正在加紧编撰,而规模略小的个人文学史专著也已出版了多种,待出的更多,种种迹象表明,九十年代将会出现一个新的"文学史高潮"。面临此种情势,我们认为,开展"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的讨论,是有意义的、适时的。希望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行,踊跃参加讨论。编辑部深知,这是一个难度大的问题,要作出有分量的发言,需要较多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所以我们并没有急于求成的"短期目标",也不搞"轰动效应"。我们将视来稿情况刊发有关文章,在具体安排上,不一定每期都登,适当集中,时断时续,把讨论过程拉得长一点,以利于问题的逐步深入。另外,文学史的领域,本来就应当百花齐放、各逞其妍,所以我们也绝无要把大家的文学史观、文学史理论统一起来的意图,编辑部的意图只有一个:即通过讨论和争鸣,来发展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史学,繁荣中国的文学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