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松柏
意象
题材
象征
文学
文化
摘要:
松柏分布广泛,应用普遍,与古人生活关系密切,因而很早就进入文学表现的领域。松柏的品性也得到各个时代文人的推崇,获得了丰富的比德内涵,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松柏题材和意象的作品数量繁多,在同类题材创作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在不同历史时期,松柏题材都有一些有影响的代表作品,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大都参与了松柏题材和意象的创作。相关作品数量上蔚为大观,质量上不乏名家名篇,而且体裁广泛,诗词文赋皆有佳作。伴随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松柏在审美欣赏、比德内涵、文化意蕴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积累。本论文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松柏题材和意象为研究对象,对松柏比德的内涵、松柏意象的审美特色和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论文共十一章: 第一章论述了松柏题材和意象创作的繁盛及其原因。这是松柏审美特征逐渐丰富、比德内涵深入发展和文化意蕴获得丰厚积淀的基础。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对松柏比德的形成及演变、松柏比德的内涵、松柏君子人格象征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先秦儒家关于松柏“岁寒后凋”、“松柏有心”的命题开了松柏比德的先声,松柏成为有道君子人格的象征。魏晋六朝时松柏比德有了新的变化,松常被用来表现名士的清朗仪表、风骨节操,成为风度和品德的象征。唐代松柏比德进一步丰富,唐人笔下的松柏常常是文人感物咏怀、托物自喻的媒介,松柏意象中既寄寓了唐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心、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宋代松柏比德趋于成熟,松柏意象融合了儒家之气节操守、道家之旷达洒脱和释家之超逸风神,发展出新的比德内涵:宋人由松柏在春夏荣滋之时不争芳于时,生发出青青自若、不随流俗的含义;在松柏栋梁之才的惯常比附外,又演绎出安分随时、不求材用的新理念;在“松柏有心”的传统寓意之外,又生发出“无心”、“无情”之义;于松柏贞刚品性外,又打造出刚柔相济、高下得宜、清贞兼备的理想人格。松柏比德经过长期的发展,先后形成了岁寒后凋、坚贞有心、孤直不倚、劲挺有节、风雨历练等内涵。君子人格象征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既有穷且益坚、耿介孤傲的气节操守,又蕴含了高蹈越俗、淡泊超然的内在精神,其人格拟喻多样,曾被比为仁人义士、贤臣能人、隐者高人等。与其他植物意象如竹、莲相比较,松柏的人格象征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显示出特殊的文化意义。 第六至第十章对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松柏意象进行了论述。墓地松柏是坟墓的表识和亡灵的护佑神,又成为祭祀、追悼、怀古类文学中的重要意象,用以表达生死之叹、怀亲吊友、历史思索等复杂的情感。左思《咏史》其二首创涧底松意象,以典型的形象、浓缩的笔墨概括出西晋门阀制度下寒士的境遇及其不平与抗争,涧底松成为才秀人微者的象征。此后吟咏涧底松的作品层出不穷,涧底松意象在比德和情感方面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和格调,由贞刚到超逸,由愤世到乐观。涧底松的象征意义鲜明独特,在意象的发展过程中,曾被比拟为寒门俊才蛰伏之士、迁客逐臣和烈女贞妇等,人格拟喻的变化,带来了象征意义的逐步丰富和深化。老、枯、病、怪松柏意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突破了松柏常青、繁茂的审美传统,将沧桑、雄奇、丑怪、狞疠等也纳入松柏审美的范畴。这类意象还有着特定的象征寓义,如老松是古雅君子人格的象征,丑怪类松柏意象用以比喻那些才不得伸而出以惊世之举、骇俗之文的奇士狂生。不老松意象是长寿的象征,人们借助这一意象表达出对生命永恒的期盼。连理松柏既是祥瑞之兆,又是爱情忠贞的象征,文人赋予这一意象“岁寒同心”的道德比附以及“随俗婵娟”的禅理寓意。复生松柏是对人事兴衰、世道治乱的感应,这一意象被赋予“法身常住”的佛学寓意,有时又寄托着文人怀人思古的意绪。松风意象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清逸、古雅、劲健,而且有着丰富的意趣寄托,文人高雅脱俗的精神、隐逸游仙的理想、生命的体验和历史的感悟等都可以借助这一意象传达出来。松林具有阴翳、深邃的景观效果和“清”、“冷”的审美感觉,诗文中的松林常被描写成具有隐逸、佛禅内涵的景象,而小说中的松林往往有着阴森可怖的氛围或神秘奇幻的情境。 第十一章论述了松与文人的生活情趣。松与文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常与清谈、禅思、诗酒琴弈等一起,构成文人的文化生态,从而使得平淡的日常生活变得雅致与从容。文人以“松”为别号、为室名、为诗文集名者甚多,其中不乏借松标榜高洁操守之意;文人亲手种松者亦多,在某种程度上,种松即是“种德”,松成为文人情志的寄托。松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契机,文人之间以松为题材的唱和之作更是难以计数,文人生活中的种种风雅情事,文人之间深厚的友情,都在这些作品中得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