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芦苇
意象
题材
研究
摘要: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分布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植物。芦苇的应用价值广泛,利用历史悠久。芦苇常大片生长成芦苇荡,景色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广泛的分布、多样的社会功用和优美的风景景观,使芦苇成为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和题材。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芦苇意象和题材创作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晋唐以来,对芦苇的描写作品也逐渐丰富,由单一的“苍苍蒹葭”的描写发展到对芦笋、芦花的关注和描写。宋元时期,芦苇意象和题材创作真正达到了繁盛阶段,芦苇的情感内涵得到深化并且基本确立了下来。明清时期,对芦苇意象和题材创作基本延续前代,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所深化。在长期的文学发展历程中,芦苇的物色美感得到大量的描写,不仅有因时而变的风景美观,还有不同情境的万千姿态,且形成了芦苇意象的常见搭配模式与表现效果。 芦苇意象和题材创作作品增加的同时,对芦苇意象的情感意蕴的发掘和象征意义的深化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就情感意蕴而言,主要有悲秋伤怀之思、漂泊客旅之愁和离情别绪之感。在人格象征方面,芦苇主要表现隐士的隐逸情怀、贫士的固穷守节和草民的卑微之态。 此外,芦苇与民俗也有密切关系:芦苇在古代可以用来辟邪;古人还用吹葭灰的方式作为候气风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芦苇也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主要包括材用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三个方面。在文化的积淀过程中,芦苇这一文学符号还形成了相关的重要典故、故事传说、民谚俗语和比喻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