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代文学
大同思想
互文性
摘要:
互文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它由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发源而来,而后由克里斯蒂娃首先创造性提出“互文性”一词,经其他众多文学理论家的发展和完善,互文性逐渐成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目前还没有取得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互文性是指文本的意义由其他的文本所构成,包括作者将其他的文字借用和转译到创作之中,或者读者在阅读时参照其他的文本。它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互文性降低了作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主动权,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读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其他经验建立起一张互文之网来进行自己的创造性解读。
大同思想自《礼记.礼运》篇中明确提出以来,延续了上千年,大同思想的思想史可以说就是对《礼运》篇的诠释史,古代文学中关于大同思想的文献涉及经史子集各个大类,资源也相当丰富。文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以其想象和含蓄的特点承载了各朝各代人对大同思想的理解和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体裁不同,运用的艺术手法不同,但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同样令人神往。
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大同思想和互文性理论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大同社会的定义和特征。第二章主要论述大同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对这些作品的互文性解读,将分为两部分论述:散文中的大同思想和小说中的大同思想。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到大同思想的研究中,大同思想遂成为一个有文化意指的文学母题,本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大同思想的互文性特征,第二节论述大同思想的文化意指、心理成因及其与民族的思维方式联系,第三节论述互文性下的大同思想。
通过把互文性理论引入到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来,我们可以认识到大同思想流变的痕迹,同时能找到大同思想魅力的本质,还原大同思想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