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代文学
中国早期电影
电影改编
源文本
摘要:
自1914年《庄子试妻》起,中国电影便与古代文学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早期电影逐渐发现了古代文学中潜藏的文化宝库,在古装片、历史片的议论声里,古代文学改编被推上了商业竞争的风口浪尖。古装片风潮虽然只兴盛一时,但古代文学改编未因类型的过时而消失。后世不断重现的改编热潮,有力证明了古代文学改编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从改编的视角来察看古代文学改编,或许可以管窥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复杂关系。本论文主体部分为四章节,前两章梳理中国电影改编古代文学的早期历史脉络,后两章则对改编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第一章探寻了1914-1924年间的早期改编创作,此时期呈现单一公司、零散创作、个人兴趣驱动等特征。首先,笔者初步探讨了《庄子试妻》的题材渊源与电影创新。之后因多种因素制约,中国电影与古代文学疏离,直到192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才重新启动了改编探索。其三部长片《孝妇羹》(1922)、《荒山得金》(1923)、《莲花落》(1923)关注家庭关系、个人冒险与城乡对立等问题,在改编上对原著作了启蒙式的祛魅处理,为后续改编创作提供了重要范本与坐标参照。相比于传统电影史的忽视与贬抑,笔者把商务影戏部的改编探索视为古代文学改编的发生标志,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多样性的重要呈现。第二章描绘了1920年代中后期的改编面貌。此时期改编创作呈现井喷现象,这绕不开与古装片风潮的复杂关系。1925年前后,古代文学改编因历史片讨论而备受关注。随后,在《梁祝痛史》(1926)等民间故事改编的影响下,古装片风潮兴起,反过来推动了古代文学改编的制作。古代文学改编随着古装片的兴盛而发展,又在发展中突破了类型片束缚,成为一种超类型。经过商业浪潮的洗礼,古代文学改编初步成型。第三章以《盘丝洞》(1927)为例,探究改编源流,发现影片除了改编《西游记》原著之外,还参考了同名昆曲作品。把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戏曲文本相比较,可以看出电影《盘丝洞》继承发扬了源文本中的身体美感与欲望再现。而影片的独创之处在于,婚礼场景的群魔庆宴既移植又超越了原文本。通过模拟中国传统的婚庆习俗,影片在集体性的狂欢中达到多样的现代性。第四章以《西厢记》(1927)为例,从现存拷贝的疑点入手,笔者发现改编舍弃了元杂剧第五本的情节内容。以此为基础,笔者对影片拷贝与《西厢记特刊》做了细致比较,最后推断出现存拷贝是经过重新剪辑的欧洲版本,与影片原貌有明显出入。分析了现存拷贝的修改与填补之后,可以想象影片原貌是古典与现代的多方面结合,这不仅体现在园林空间、服装布景与演员表演上,体现在影片对近代小说《白话西厢记》的参考与借用上,还体现在梦境中“重生”的复仇者身上。结语认为古代文学的早期电影改编有两大路径,一是“近代化”,一是“古典化”,这两大路径在相互攻讦中逐渐走向融合。古代文学改编与近现代文艺紧密结合,成为中国现实的一种独特再现。以改编视角来审视中国早期电影,笔者提出了古代文学改编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1、改编史的梳理与改编电影的再评价问题,2、相关批评的历史批评特征及其再评价问题,3、深入考察改编机制,总结改编经验与理论,等等。早期电影的古代文学改编,纵然较为粗劣,依旧是一面观照中国文化的镜子,映照了中国近代的复杂处境:既是对西方文化的对照,也是对新文化的回应;既是对古代文学的再现,也是对近现代文艺的映照。考察古代文学的早期电影改编,无疑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