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皇都侗文化
侗歌
互动仪式链
摘要:
民族村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原生地,较完整地保留了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习近平在许多场合都指出,要“推动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深挖民族村寨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皇都侗文化需要得到恰当的保护,并创新传承与传播。因此,皇都村旅游开发和皇都侗文化创新性传播,成为了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的重点内容。本研究基于跨文化传播宏观框架,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微观层面出发,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探讨皇都侗文化传播现状及存在的困境,聚焦皇都侗文化中的侗歌,分析皇都侗文化互动仪式链的传播模式。在节庆旅游背景下分析侗歌互动仪式链的构成,概括侗歌互动仪式链产生的结果,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提出皇都侗文化创新性传播策略。
本文通过分析皇都侗文化传播现状及困境,探讨皇都侗文化互动仪式链传播模式。研究发现,构建节庆旅游侗歌互动仪式需要分阶段、分主体进行。首先,从节庆活动准备阶段和运行阶段入手,对节庆旅游中群体集合身体在场限制与局外人边界设置,是侗歌互动仪式起动的前提性要件。共同关注焦点和情感能量是侗歌互动仪式驱动过程的过程性要件。通过聚焦侗歌在节庆活动中所呈现的民族文化交流和情感共享,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情感互动和反馈,从而情感共鸣。最后,节庆旅游侗歌互动结果产生阶段,侗歌互动仪式链所产生的结果,如群体团结、情感能量、文化符号、道德标准,对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注入动力。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提出皇都侗文化四种创新性传播策略:“互联网+”多种创新互动仪式,实现各民族“虚拟身体存在”最大限度拓宽传播途径;从皇都侗文化互动仪式得出的群体符号,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延伸传播方式;从两种不同主体层面完善反馈机制,强化情感能量,填补传播机制的缺口;借由“品牌+非遗”的独特传播模式,扩大非遗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瞄准共同焦点可以基于侗文化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借由“品牌+非遗”的独特传播模式,扩大非遗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最终其研究成果使皇都侗文化借力真正走上创新发展、活态传承的道路,也为其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