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广播文化类节目
媒介融合
声音景观
沉浸传播
摘要: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文化产业也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当下,媒介融合进程不断深化,广播媒体借助直播平台进行可视化传播,并将节目上传至网络音频APP,以规避自身劣势。但媒介融合不仅仅是媒介技术或传播渠道上的融合,还应学习彼此独特的内容生产方式,做到思维和管理上的真正融合。
通过梳理学界相关研究发现,电视文化类节目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很少将广播文化类节目作为研究对象。此外,学者对其研究多从宏观角度探讨广播文化类节目传播现状或对策,提出诸如避免同质化、采用融媒思维等建议,未能深入剖析广播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新路径。有鉴于此,并结合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本文重点探究了当下广播的文化传播新方式,选取《你不知道的敦煌》《典籍里的中国》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文化类节目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结合对沉浸传播、声景空间和跨媒介叙事等理论,分析广播文化类节目在文化传播上的不足,为广播文化类节目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第一,关于媒介融合与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概述研究。通过对媒介融合和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历史考察,本文对其相关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概述和总结。第二,本文以穆雷·谢弗提出的声音景观为理论依据,将广播文化节目的声音划分为主持人构建情感声音环境的“基调声”和音乐音效渲染场景氛围的“信号声”,并对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听觉传播进行了详细解读。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塑造多元声音景观,构建节目的悦耳空间,激发受众视听通感,从而解决广播文化类节目内容陈旧和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三,本文将李沁的沉浸传播和亨利·詹金斯的跨媒介叙事理论框架应用于广播文化类节目的叙事机理分析中,通过比较几个成功的文化节目叙事特征,探讨并总结广播文化类节目应采取的叙事思维和叙事模式。研究认为注重第三媒介时代的沉浸传播效性,进行跨媒介叙事,做好节目的场景交互,搭建“文化+”多元语境是广播文化类节目的有效叙事策略。第四,结合当今广播平台现状、传播渠道的瓶颈和最新媒介发展趋势,对广播文化类节目的破圈传播提出丰富线上线下联动、搭好传播矩阵、回归听觉本质、丰富互动方式、节目可视化等建议。
在毕业作品广播文化类节目《如风往事——叶赫城》的创新实践分析中,本文论述了如何使用声景理论和沉浸传播理论进行节目创作,就实践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具体来看,毕业作品采取“文化+”模式,并将解说、现场报道、广播剧整合于其中。在加强受众沉浸体验上,《如风往事——叶赫城》共使用了8种人物声音,且都具有音质辨识度和年龄差异化。节目尾声加入的“满族说部”(讲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省地方民间文学。这种结合了本土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音乐的讲唱形式,为受众带来通感式的全景“画面”,使《如风往事——叶赫城》承载浓厚的地方情感依附。此外,节目运用了大量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音乐,在广播剧中使用如“蛐蛐声”、烧开水、点火折子等音效,在板块衔接时运用“闪回声”表明时空穿梭,以声音景观建构受众想象空间。由于未加入受众实时互动等环节,使毕业作品缺少受众反馈和传受交流带来的趣味性、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