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泰国
中国元素
认知
摘要:
随着全球化加速,学习中文人数增长,国际中文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成为其使命与责任。中文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衡量文化传播效果及中文、文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国际中文教育需重视中国文化教学以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中国元素作为中国文化最具民族性与象征性的部分,涵盖物质文化符号与精神文化内涵,研究其认知对提升学习者中文水平、促进全面认知中国及培养知华、友华人才意义重大。然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对中国元素的学术探讨在学生认知层面存在空白,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时长、赴华经历、学习动机、宗教信仰与中国元素的认知度、偏好度、参与体验度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不同国别不同群体对中国元素的认知情况,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以中国元素为主要内容,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泰国南部办学规模最大的宋卡王子大学为样本,通过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相结合,对宋卡王子大学中文专业学生对中国元素的认知进行调查。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中国元素进行界定,分析其在国际中文教学的体现和应用。第三部分为中国元素认知调查设计与方法,介绍了本文调查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问卷设计与信效度分析以及研究方法,为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做铺垫。第四部分对宋卡王子大学中文专业学生对中国元素认知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包括调查对象整体的认知度、偏好度、参与体验度,调查对象的汉语水平及相关背景与中国元素的认知相关性分析,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元素的对比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分析,中国元素的辩证评价能力分析,文化认知冲突处理能力分析。最后在第五部分提出泰国中文专业大学生对中国元素认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研究发现,泰国学生对中国元素的认知呈现表层化、选择性、参与度低及跨文化理解偏差等特点。例如,对“春节”“熊猫”“长城”等具象物质文化符号认知度高,对“一带一路”“天人合一”等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和抽象哲学思想的精神文化元素认知薄弱;文化体验参与度整体偏低,在“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等需要了解学习或实地体验的元素上表现明显;跨文化理解偏差主要体现为易受本土文化经验影响,对中国抽象文化理念解读存在主观臆断或文化滤镜现象。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优化教材编写、改进课堂教学、提升中文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中国文化实践、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强文化传播与交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等建议。本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为中泰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提供路径支持,有助于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促进中泰友好关系发展,同时也为跨文化传播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案例支持。本研究还存在局限性,如研究对象集中于泰国南部一所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样本代表性有待提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深度与分析维度有限;未对影响学生认知的媒介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未来研究应关注中国元素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动态演变与传播效能,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理解中的作用,助力中国文化在全球多元化呈现与深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