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DPSIR模型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模糊物元模型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
宜城市
摘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会对区域范围内的环境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在规划编制阶段便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本轮规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同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国土等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为规划实施部门提供优化设计方案的建议,以便于把环境影响限制在可控水平内,为社会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亦是目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国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规范的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尚未形成,因此对该项工作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理论、实践进展、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参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及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经验,着重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群的构建、模型方法和生态敏感性分区进行研究,并以宜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为实例,其研究的主要论点和内容如下:
(1)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分类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空间结构体系,以及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战略环境影响的方法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体系结构等三部分。
(2)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念,从纵向的角度,即在时间序列上对基期年的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在“问题驱动”的思维模式和"DPSIR"框架理论的指导下,构建“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集合,避免了以往仅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几个备选方案的比较分析,选取其中最佳规划方案的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和结果评定。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型研究。通过分析以往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运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模糊物元模型这2种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回顾性和预测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对两种模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比较分析。
(4)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的概念框架;以定性分析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为依据,分别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生境环境等4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和聚类的方法,运用DPS软件和GIS技术,提出了土地利用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方案。
(5)实证研究。以湖北省宜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为例,对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内容、理论体系、指标体系、模型方法和空间分区展开分析和论述。结果表明,规划实施以来对宜城市的环境产生中等程度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可行性的,并且得到2005年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图,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