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空间管制
规划冲突
规划协调
潜力约束模型
摘要: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配由规划引导,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需要满足多目标的土地利用需求。规划作为空间治理和土地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规划者向土地赋予决策者意志。然而我国的空间规划具有强烈的“分治”特征,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上存在规划意志的显著差异,导致了规划在空间上的冲突,加剧土地供需矛盾,阻碍国土空间规划的有序进行。因此,对规划冲突区域进行诊断并探索冲突区域的协同措施,能够可使决策者深入了解规划冲突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分异特征,对引导治理规划冲突,制定科学的国土空间管制规则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四川省广汉市为例,基于“基础分析—冲突识别—适宜性分析—底线划定—差异协调—空间管制”的分析思路对规划冲突区域的诊断及其协同方案进行了研究。利用GIS平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进行了空间叠置分析,并进一步对规划冲突进行了诊断分析,基于潜力-约束模型对研究区开展了生态适宜性分析和用地空间潜力分析,并通过用地适宜性多情景分析,优选出最适宜的建设用地分区方案,为提高“两规”的协同性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四川省广汉市为例,对规划冲突区域的诊断及其协同方案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冲突规模较大,达8650.98 hm,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77%,且以城市总体规划可建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可建形成的二类冲突区为主。从规模上看,其中一类冲突区即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外的土地利用规划允许建设区,冲突规模为3042.2 hm,二类冲突区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外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规划区,冲突规模为5608.78 hm。研究区的规划冲突以二类冲突为主导。从冲突的空间分布上来看,一类冲突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东北部和南部,并相对规划建设协调区呈四周环绕型分布;二类冲突区由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适宜建设组成,冲突区中已经建设区呈零散分布,只有广汉市机场呈块状;适宜建设区则呈片状集中分布于北外乡、西外乡、新丰镇、小汉镇和和兴镇南部。从镇域分布来看,一类冲突区主要分布在新丰、小汉、三水和金鱼镇;二类冲突区相较于一类,其显示冲突高值的乡镇更多,主要分布在新丰镇、西外乡、北外乡、小汉镇、和兴镇、南兴镇及向阳镇等乡镇。从冲突原因分析,“两规”的规划冲突主要是由于二者的编制部门和规划意愿不同、编制时点和期限不同、规划编制依据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的。(2)通过构建潜力-约束模型,从区域用地发展潜力评价和生态约束力评价出发采用多情景分析法,选取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需要的适宜性分区方案,该方案高度适宜区面积12749.68 hm,中度适宜区面积19548 hm,低度适宜区面积7094 hm,不适宜区面积15476 hm。用地发展潜力评价表明,广汉市的乡镇综合实力呈现首位分布,现状中心城区的综合发展实力远超其他乡镇,用地空间发展潜力呈点轴分布,中心城区和南北向、东西向交通走廊沿线的乡镇实力与空间发展潜力较强。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服务等三个方面选取了指标建立空间发展约束性评价模型进行空间约束性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约束主要分布在东部,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基本农田。而用地适宜性多情景分析显示,中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能够凸显发展潜力与生态约束的高水平融合,可推荐作为冲突区域协调的依据方案。(3)通过叠加规划冲突和适宜性评价分区发现,建设适宜性分区内高中低三类适宜性分区中二类冲突占主导地位,表明城市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非建设区矛盾突出,而两类冲突区中,二类冲突较一类冲突建设适宜性较高,表明现有规划的空间管制城市总体规划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为合理。一类冲突区中建设适宜性较高的比例为67.63%,二类冲突区中建设适宜性的比例为78.81%。在高度、中度、低度三类建设适宜性分区内,二类冲突区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69.61%、61.98%、59.47%,在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内一类冲突区占主导地位,占比为55.13%。高度适宜区内一类冲突面积为895.45 hm,二类冲突面积为2051.66 hm;中度适宜区内一类冲突面积为1162.31 hm,二类冲突面积为1893.74 hm;低度适宜区内一类冲突面积为400.03 hm,二类冲突面积为584.79hm;不适宜区内一类冲突面积为584.79 hm,二类冲突面积为476.02 hm。(4)根据规划协调路径,进行规划管制分区的协调优化,重新划定建设适宜区、可以建设区、不宜建设区和不可建设区,面积分别为9929.62 hm、6182.8 hm、5446.01 hm、33241.60 hm。参考适宜性评价分区优选结果探讨规划冲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