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
二层次
扬州市
摘要:
土地规划作为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具有宏观导向作用,而土地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工作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针对重大政策、规划开展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主要课题。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并设立专门一篇为“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指出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指出:人类需求既包括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总体上看,我国提供工业品的能力迅速增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因此,必须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可见,我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凸显出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大意义。本文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文献回顾入手,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学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SEA系统理论,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为评价对象,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开放复杂巨系统,把握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对应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规划大纲和规划文本编制两个阶段,建立包括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的二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分别为绪论、文献回顾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4,5,6章,为本文构建的二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第三部分即第7章为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即第8章为主要结论和展望。为了构建二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文章首先分析了土地利用和环境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等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进而提出了二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结果。接下来后面两章是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的详细介绍。第一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①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功能健全性评价;②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稳定性评价;③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评价;④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的关系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稳定性和协调性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功能健全性、稳定性、协调性、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关系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通过这些评价,判断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开放复杂巨系统整体的运行情况,判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规划目标是否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该目标不利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第二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①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评价;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价;③土地利用布局合理性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编制阶段,在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方案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规模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土地利用布局合理性评价的评价理论、方法。通过这些评价,判断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开放复杂巨系统关键性局部的运行情况,判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如果提出的规划方案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提出更合理的规划方案。接下来,运用上文建立的二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对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如下:在第一层次评价中,运用模糊集对法对1996-2020年扬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扬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在规划期间不断提高,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