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乡建设用地
规划调整
桐庐县
摘要: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经济社会在规划的引导下,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城乡建设用地的配置,宏观环境、重大政策的变化值得关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分解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上下级政府之间以及平行政府之间都存在一种非合作博弈。现有的“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指标分配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往往片面的追求最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而不顾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缺少前期的配置效率评价、中期的利用效率考核和后期的规划调整机制,影响了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效果。客观上亟需找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分析方法和调整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修改中的城乡建设用地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研究针对当前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为基础,以城乡建设用地动态空间分析为手段,以提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及布局调整决策为目标,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理论充实、操作方便、具有一定通用性和可扩充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调整辅助决策模型,提供城乡建设用地调整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科学、合理地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上“有节”、空间上“有控”的健康发展。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从空间布局和效率配置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区域城乡建设用地现状。研究一方面通过全局和局部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城乡建设用地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不稳定性;并以地理空间加权回归模型的残差空间分布为基础,通过模型残差表达现状值与模型模拟值之间的差别,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发展热点和冷点区域,从空间的角度进行评价为区域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布局。另一方面以城乡建设用地的生产要素特性为前提,以扩展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依据边际生产率均衡原则,探索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实施现状做出综合的评价。研究认为,桐庐县经济的发展过多的依赖城乡建设用地资源的投入,不尽合理的城乡配置,使得区域经济的增长、用地布局的优化未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有必要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的调整。 (2)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调整辅助决策模型。研究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在规模上合理、高效的配置模式,根据帕累托效率原理,在其有限供给的条件下重新配置区域城乡建设用地,通过计算区域内各个经济单元城乡建设用地规划配额的偏差,确定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规模和流转方向,从而构建城乡建设用地调整辅助决策模型。建立图斑调整的决策指标体系,由城乡建设质量、城乡建设成本、城乡建设效益三个决策因素十四个决策指标构成。对于综合定序的决策指标体系,分别采用逼近于理想点的排序模型、模糊优选模型和属性层次模型三种排序模型对图斑进行组合决策,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嫡权系数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综合确定每种排序模型的指标权重。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方案为约束,具体采用0-1整数规划模型确定每块入选图斑,并在入选图斑累加面积与调整目标不完全吻合的情况下,并通过图斑定积分割的方法,进行图斑的分割处理,运用逐步逼近法的原理,实现图斑的精确分割。 (3)以浙江省桐庐县为研究区,应用城乡建设用地调整辅助决策模型,为桐庐县城乡建设用地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建议。研究利用桐庐县各乡(镇、街道)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的面板数据进行确定性变系数模型的回归计算,得到各自的城乡建设用地边际产出;并根据帕累托效率原理,设计桐庐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方案。在此方案约束下,先后通过组合决策、入选决策、图斑定积分割等方法,为城乡建设用地调整的精确定位提供辅助决策。最后,对调整后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方案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和配置效率分析,与原规划方案相比,桐庐县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更为均衡,空间布局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