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
防灾减灾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快增长,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不断加剧,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愈来愈强烈,地球表层正在发生深刻的演化。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而城市工业化、城镇化也对非农建设用地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盲目增加建设用地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大了城市的危险性系数,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曾规定“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然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地质环境因素考虑较少,仅在审查规划方案有所考虑,而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少涉及地质环境因素’。基于此,研究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于灾前制定全面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防灾及灾后指导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减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地质灾害的基本内涵定义及对其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其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选取云南省彝良县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对彝良县地质灾害在灾害前后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比较,对彝良县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基于地质灾害因素的安全性评价及布局调整,提出基于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不足与改进。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地质灾害的发育需要断裂带的形成、地形要素的存在、岩性的发育、河流水文的积累,在一个长期发育的积累能量过程里突发地演变为灾害,再通过地表震害的效应或斜坡体变形以造成破坏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土地及地表建筑物和人类,造成危害,进一步限制了土地的利用,完成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云南省彝良县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影响分析研究对彝良县地质灾害前后土地利用进行比较分析。震后地质灾害点沿着北东向更密集分布,这也是受到地震构造断裂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耕地、林地,同时对居民点覆盖更广。在震前灾害点分布相比,震后的灾害点在耕地、林地的分布比例都有一定幅度的减少,而向城镇村居民点和其他用地及工矿用地,这也可能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工程活动的扰动,对土层岩石造成活动性的干扰,引发更多灾害点的形成。对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地质灾害在园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灾害点密度都较高,危害严重。在耕地和林地中,尽管灾害点绝对量都高居一二位,但是由于地类面积比例大,因而密度较小,但在二级分类中,水田、有林地的灾害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类,需要重视。对地质灾害土地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地址构造上来看,彝良县地质灾害受构造控制比较明显,主要灾害点沿断裂带方向密集分布。从流域上看,地质灾害明显在河流水系两岸聚集,沿河流水系的流向发育。从高程坡度来看,地址灾害点聚集于断裂带及河流两岸高程相对低,但是高程差变化快即地形起伏大,坡度陡的区域。从地理上看,彝良县地质灾害西部较东部发育,南部较北部发育,主要分布在洛泽河镇、角奎镇、龙安乡、养山乡等乡镇。对地质灾害土地损失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对彝良县造成的农用地损失235.58公顷,主要为农田受损、林木受损及园地苗圃受损;建设用地损失70.74公顷,主要为城镇用地、公共用地、居民点及交通用地的受损。统计分析表明,地质灾害对土地的影响集中于坡度35。以下的土地,由于彝良县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滑坡比例达到50%以上,所以地质灾害损毁土地的坡度集中于10-35°,坡度超过35°后,发生滑坡可能性减小,崩塌的比例增大。对灾后受灾严重的洛泽河沿岸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分析。研究发现,受损土地沿洛泽河两岸分布,受灾土地的坡度都>6°,平均受灾土地坡度为23.28°;受灾土地类型主要是居民点及耕地及林地。(3)基于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安全分区及布局调整实证研究对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土地进行了基于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安全分区评价研究。基于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地质灾害易发性,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的灾损性,将两者进行GIS空间栅格计算分区将彝良县划分为土地利用高、中、低三个等级的风险区。土地利用高风险区:主要包括位于断裂带上的区域及彝良县东部。土地利用中风险区:主要在彝良县东部区域以及洛泽河镇东部,该区域为彝良县的大部分区域。土地利用低危险区:主要为钟鸣乡东北部。对彝良县土地进行基于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并与灾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将彝良县土地利用布局基于土地利用安全分区结果调整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将其与灾前土地利用规划相比较发现,灾前规划的城镇发展中心主要布局在角奎镇、洛泽河镇,而本文土地利用安全分区中该乡镇都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土地利用具有较高风险,应该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比较得出灾前规划将一些居民点布局在断裂带200m以内的危险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未有效考虑区域的地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