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一带一路
省级党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框架分析
摘要:
作为中国梦和世界发展交汇点的“一带一路”战略关乎国计民生,它与我国未来的发展休戚相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进一步推进不仅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还离不开沿线各地区的民意支持以及对其形象的认可。吉林省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相关的省份之一,有着东北亚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同黑、辽两省共同承担着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任。根据规划,吉林将打造中国向东北亚地区开放的前沿门户,打通中蒙俄经济合作大通道,逐步实现由东北亚的地理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这一构想的实施为吉林省“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宣传和舆论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新的形势下,吉林省的地方媒体承担着向东北亚各国展示形象、凝聚共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重任,充当起营造和谐共融舆论环境的重要角色。《吉林日报》是吉林省委的机关报,是吉林省的地方党报,作为省一级的主流媒体《吉林日报》以其权威、及时、迅速的发声引领着吉林的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因为吉林省是“一带一路”战略沿线上的重要节点省份,所以“一带一路”战略也为《吉林日报》的宣传报道赋予了新的使命。宣传和报道好丝路精神,讲好丝路故事,为吉林省“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擂鼓鸣金是《吉林日报》责无旁贷的责任。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优化和提升其对外传播效果,是实现区域经济与传媒产业良性互动的创新和突破。本文以马克思新闻观和媒介框架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的运用,对《吉林日报》2015年全年的“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进行了抽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吉林日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办报实践的基础上,为传递思路精神,服务国家战略采写刊发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报道,但是也有些地方有待改进和提升,过分析指出《吉林日报》在“一带一路”战略报道的内容呈现上缺少深入的挖掘;报道体裁相对单一,新闻资源开发不足;报道形式平面化,新媒体参与度不够等问题。进而又为提升《吉林日报》“一带一路”战略报道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以强化舆论引导来体现内容特色;以转换关注视角来丰富表达方式,以创新传播模式来实现参与互动,希望借此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宣传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