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台湾地区
新闻学
戒严时期
学术史
摘要:
台湾作为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祖国大陆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而台湾新闻学术思想,作为我国新闻学术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被大陆学者所忽视。台湾地区在百余年间经历了封建统治、殖民统治与威权统治等不同的政治形态,新闻学发展呈现出纷繁的面貌。早在日据时期,殖民统治的文化暴力催生了以言论为武器的文化运动者,他们在实践中生发出了包括舆论观、教化观、自由观在内的新闻观念,为日后台湾新闻学术思想的发展拉开了序幕。1945年台湾光复,台湾报人的新闻观念通过新闻活动而得以延续,对彼时的新闻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二二八事件”的爆发让台湾本土精英的声音基本消失,大陆来台人士完全主导了台湾的新闻场域,并由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而愈发有力地掌控新闻话语权。在变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陆来台的新闻人在延续大陆时期的报学研究范式,形成了自发的新闻学术研究。这一时期,新闻团体成立、学术刊物创办与新闻教育建立,为台湾新闻学发展提供了动力,学界展开了对于新闻自由、新闻业务等方面问题的广泛讨论,对新闻学的理解也发生了转变。1954年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成立,开启了台湾建制化新闻高等教育的进程,让新闻学术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在这一阶段,专业化的科研队伍、体系化的研究人员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来。随着学术研究的建制化,台湾新闻学逐渐从以往着重于对业务层面经验性的探讨,走入理论层面体系化的建立。关注焦点不再囿于对于新闻自由、社会责任、报业经营等论题,还就新闻理论、新闻史论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在威权体制下,国民党维持着对台湾文化场域的控制与规训,形成了党化教育模式与侍从学者群体,使新闻学术思想饱受意识形态桎梏。1966年,徐佳士《大众传播理论》一书出版,传播学开始在台湾学界快速推展,传播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开始逐渐为学者们所使用,并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学界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台湾新闻学研究的面貌。在这一阶段中,学者们除了继续深化新闻理论研究之外,还对以往未曾重视的受众群体、本土化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从中生发出中国化的新闻理论。这一时期,由于新知识体系的引入与学者代际的更迭,加之社会环境与政治结构的变化,新闻学研究的自律性不断增强,让学术思想呈现出多元发展的面貌。本文依照上述思路,对台湾地区新闻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学术脉络进行梳理,厘清台湾新闻学术思想的源头、展现台湾新闻学术的规律与特点、揭示两岸新闻学研究的关系,并阐释台湾新闻学术思想的意义与其在中国新闻学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