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媒介社会学
界首彩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认同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不朽的文明与伟大,也是延续人类精神文明和广博文化的重要载体。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局限,尤其是媒介传播方面,往往只注重表象的传播,而忽视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区域文化渊源。对于“非遗”发展与传播的研究,不仅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反思各类媒介的再现活动,更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之中,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呈现问题与思考对策。
本文以界首彩陶为个案,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传播时究竟应该传播些什么?”这一问题,深入界首彩陶诞生地田营镇“十三窑”,与界首博物馆馆长、界首彩陶传承人等进行多次交流,同时针对界首本地居民发放线上调查问卷,以找出关于界首彩陶媒介传播现状的内在规律。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相关的文献综述等内容;第二章从界首彩陶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详细阐述界首彩陶诞生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及其当今形态,剖析界首彩陶存在的社会历史语境;第三章借助媒介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探究在媒介环境下界首彩陶的社会传播活动,试图将界首彩陶与界首当地的社会现状紧密结合起来;第四章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界首彩陶的媒介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与传播问题,思考界首彩陶作为文化媒介的传播路径;第五章以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界首彩陶的传播现状为研究范式,思考当代传播语境中“非遗”的传播路径,试图揭示“非遗”的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必要联系,并对其传播路径稍作概括性的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传播活动,应该与其所处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在其所属的大环境中定位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基于此背景下开展的各种传播行为才会真正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才能让人们发现自身以及自己所在的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特质,并从这种独有的文化基因中汲取现实所需的精神力量,来抵抗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浪潮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