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变体鱼纹
勾连涡纹
文化互动
摘要:
勾连涡纹主要是指在陶器表面施以反向对称以成涡形的纹饰图案。关于该纹饰的定名,本文依据纹样具有的上下三角底座的顶端延伸的支叉以及上下底沿伸出的叶片,且支叉、叶片的反向对称成涡状,并不闭合的特征,作为命名原则。它主要见于距今约6000至5000年的我国北方地区这一广大范围的相关文化遗存之中。其延续时间长、分布区域广,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各自又在具体纹样上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认识勾连涡纹本身、理解勾连涡纹所在文化遗存的内涵及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关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所说的勾连涡纹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三角底座延伸的反向分叉双勾涡状和以双勾底座构成的相向而对双勾涡状。前者指分别由上下平行的三角形底座上角沿长出支叉,形成反向对称的涡状,底座三角横向相连,整体纹饰呈连续横向带状分布;后者指以交叉斜曲线为界线生出勾状,形成反向对称的涡状,二方连续的全器图案横向排列,整体纹饰呈连续组合平铺。根据勾连涡纹具体纹样的风格将其分为两大类、四小类。根据勾连涡纹分布的考古学文化属性,粗略的把我国北方地区勾连涡纹遗存划分为西阴文化、红山文化、海生不浪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大汶口文化及白泥窑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对这些考古学文化中的勾连涡纹特征、典型遗址地层关系及形态上的梳理和归纳。得出勾连涡纹主体的发展与演变存在着两个系统及两个中心等直观性的认识。另因相对年代及纹饰形态对比,可知红山系统勾连涡汶包含了两个分属不同的彩陶纹饰群体,而西阴系统勾连涡汶属于同一彩陶群体的两个发展路径。并以变体鱼纹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为联系,对勾连涡纹的起源、发展、变化、传播及文化互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中国北方地区勾连涡纹的产生可能是同源的看法。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对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纹饰的定名选择、类别划分、来源问题、象征意义、文化交流。以及选择本课题的意义和目的,包括本文相关概念、问题的界定及本文的研究范围、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并提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难点,以及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正文第一部分是勾连涡纹的分类与分布;第二部分主要是勾连涡纹的发展和来源问题;第三部分是勾连涡纹的传播;第四部分是勾连涡汶的系统与中心。结语部分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勾连涡汶的整体性研究,可以发现西阴与红山彩陶纹样有部分同源。形成了西阴、红山两个大的涡汶系统和中心,各自对周边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表现出二文化在交流下的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互动局面。西阴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互动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并非直接的对话与交流,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文化交流、交融。此外,A、B两类勾连涡汶自产生、至形成的发展形势,显示了二者具有同步性。而C、D两类勾连涡汶在红山文化中的相对年代、独立演变趋势,为进一步对牛河梁第二期与三、四期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新契机。西阴、红山二系统的发展与交流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形,而西阴系统内发现的具有明显红山因素的勾连涡汶应该是和红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至于影响途径仍待今后更新的资料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