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青海彩陶
人物图像
甲骨文字
民俗文化
叙事渊流
摘要:
我国文字的早期形体大多数是线条图像,这些图像与原始时期彩陶、岩画上的动物、人物及活动场景等有渊源关系。青海地区彩陶上的人物图像多是展现古代祭祀活动的舞蹈场景,也是原始部落集体盛会的记录载体。彩陶人物图像的叙事不仅是我国先民原始思维的独特叙事形式,也是我国文化的早期母题。通过对彩陶人物和甲骨文字形体的图像叙事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演变的一致性。结合青海及文化传播相关地区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图像和民俗文化遗产的资料,文字形体图像之外,彩陶人物图像的叙事还存在另一条文化连绵发展的线索。本文主要以青海彩陶"二人抬物献祭"彩陶盆的主体图像■互为例,首先探究此人物图像所叙祭祀场景与甲骨文"■""■""■""■"等字(疑为今"公"字)的渊源关系;抬祭物的两个侧面之人"■""■"与甲骨文"■""■""■""■""■""■""■"(今"尸"或"人"字)等字,与金文"■"(疑为今"元"字)和"■"(今"巫"字)等字之间的渊源关系;献祭的物"■"与"■""■""■""■""■""■"(今"酉"字)等字之间的渊源关系。三者成为"公""人""酉"做造字部首的最初基本形体。其次,从历史时期的文物图像和青海多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中,探究"巫""尸""神尸(神祗)"文化叙事的延展。在青海口传文学中还保留着较多数量的"尸语"系列故事,其叙事虽然受外来宗教文化的潜在影响,但从"尸"、青海原始丧葬、"骨骼"的灵魂观念看,更深层次的来源是上古时期中国本土的原始宗教。再次,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甲骨文字形从"尸"字到"仁"字的形体变化历程,是中国文化的文明进程,也是中国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