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家窑彩陶
校本课程
小学美术
摘要: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到目前为止仍需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来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这一概念在后续的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认可,各地区学习结合实际情况自发开展校本课程工作,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局之间的权力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尊重各地、各校的差异性,寻求自己的新出路。
目前美术课堂内容是以国家教材为主,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且地方特色体现不足,因此学校与教师不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尝试弥补国家教学资源的缺漏、实现学科融合、五育齐发展以及激发学生感官体验的目的。因此我校结合地域特色将定西市和临洮县的马家窑彩陶引入校本课程,尝试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本文旨在探讨马家窑彩陶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马家窑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著称,通过学科融合、实践体验、多元评价等方式开展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彩陶历史底蕴深厚,如何将其转化为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的知识、如何教学才能生动形象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等,这些问题是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更新经验。本文第一章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说明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本次实践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重点分析彩陶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现状;第三章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将马家窑彩陶课程分为三阶段“物-器-道”,遵循知识层层递进原则,对应小学的三个学段,并在课程中使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有趣图文形,结合其他学科让学生在学与做中获得体验;第四章对课程进行成果展示,并建立四维评价标准,对学生和教师采取双向评价,最后通过过程性记录资料以及和其他任课教师访谈等方式,对课程实践效果进行评估;第五章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展望未来。这个过程在我们的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进步,突出地方美术特色、丰富美术课程资源、继承和发扬着优秀的彩陶艺术文化,而且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