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唐代
劳动诗歌
审美意象
原型理论
母题
摘要:
唐代诗歌因其所具有的独特韵律、深厚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而以劳动为题材的诗歌,是唐代诗歌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界对唐诗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众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劳动为主题唐诗研究还较为薄弱。事实上,唐代劳动诗歌是一个独特的类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与丰富的文化原型,对此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促进对唐人关于劳动审美意涵与文化价值的理解,进而丰富对唐诗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也有助于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唐诗所具有的关于劳动与美育结合的现实价值。唐代的劳动诗歌在类型上极为丰富,以劳动方式作为大类型来区分,可以划分为农业、手工业和其他劳动(以采集劳动为主)三大类,而三大类劳动又各有其特征及源流。以农业题材的劳动诗歌而言,依据次一级主题的不同大致可被划分为田园诗、田家诗、农事诗、悯农诗和归隐诗等。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家庭、社会的和睦,都是农业劳动诗歌审美意象的核心,其中田园诗侧重于自然的审美意象,田家诗侧重于家庭,农事诗侧重于社会,悯农诗和归隐诗都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前者偏向于现实的入世思想,后者则偏向于超逸的出世思想。手工业题材的劳动诗歌依据其具体职业则可划分为蚕织诗、建筑诗、匠人诗及矿冶诗。其中,蚕织诗与建筑诗往往都同当时的赋役制度等有关,蚕织诗侧重于表现女性,建筑诗侧重于表现男性,这两类诗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带有诗人道德评价。同样是手工业劳动诗歌的匠人诗和矿冶诗则少有主观化的道德评价,显得更为中立,其主题往往都是对技艺的赞叹。但这两类诗之间,匠人诗往往依据其文化原型而作为诗人自身的隐喻,矿业诗则往往与神话传说有联系,因此得以赋魅。这两类之外的劳动诗歌多是表现依赖于自然资源的采集劳动,这种劳动方式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自然性,与社会的互动较少。这类诗按照具体劳动方式和劳动者可分为渔父诗、樵人诗、牧童诗、采莲诗以及采药诗。渔父诗与樵人诗都带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往往用以隐喻持有隐逸思想的避世者,描写的几乎都是长者。牧童诗几乎描写的都是儿童,表现出的则是典型化的纯真意象。采菱和采莲在唐诗中界限模糊,表现的意象更接近于情欲而非劳动,并且与少女关联密切。采药诗则代表了在两汉到魏晋时期基本成熟的道教思想,其文化原型也多来自于道教的神话传说。这些子类型的诗歌因为描写的角度和描写的人群不同,故而在审美意象与文化原型上皆有巨大的差别,但作为一个诗歌大类型的组成部分,诸如田家诗与农事诗之间,建筑诗与匠人诗之间,渔父诗与樵人诗之间,都存在着共通性。唐代劳动诗除了各类型间有所相通的文化原型之外,还有几种广泛存在的价值原型,这些价值原型完成了诗歌创作者内心理想秩序的构建。第一类原型受儒家影响,主张回到秦代以前的淳朴社会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周文王和周公执政的年代,悯农诗、建筑诗等与赋役相关的诗歌往往属于此类。第二类的原型受道家思想影响,复古倾向更进一步,主张回到三代以前私有制和世袭君主都尚未产生的原始共产社会,樵人诗、采药诗与归隐诗往往受这种原型的影响。第三类则不具有具体的理想社会目标,所强调的是回归人自身具有的心性和智慧之中,以此确立人的价值。比较典型的第三类诗歌有渔父诗和牧童诗,主题往往强调自身的心性。当然,也存在部分诗歌并未做出目的性的选择,反而突出审美的“无目的性”,部分的采莲诗和矿冶诗属于此类。总体而言,由于诗人多系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士人,因而,唐代劳动诗具有“离间式”的书写特征。尽管如此,从劳动诗的审美属性上看,仍然具有丰富的审美意涵。其中,农业劳动诗歌的审美意象往往更频繁地表现理想的社会之美与家庭之美;手工业题材的劳动诗在审美意象上则表现美好家庭的受损;采集劳动为主的其他类型劳动诗歌则青睐于表现具有个体性与自然性的审美意象,其价值指向除了个体的自然之美外,也指向贴近自然的家庭之美。从创作原型的角度看,唐代劳动诗歌的文化原型特征明显,包括借用被时人熟知的先秦典故,还有大量的原型来自于两汉与魏晋。具体而言,唐代劳动诗歌的文化原型的价值指向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先秦时期的“先王之治”的理想社会,这类价值原型由文王、周公等历史文化中的人物构成,意图表现统治者励精图治的大有为社会对于劳动者的庇护。第二类指向三代前的初民社会,或者说正是老子倡导的“小国寡民”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意图表现处于自然秩序下的自在生活。第三类的诗歌在文化原型上与第二类有所关联,但并不强调要复归自然和复古,而是意图表现人通过回归本心的方式来寻求价值的实现。当然,除了这三类诗歌的外,尚有一部分诗歌缺乏足够明确的价值原型或者说目的性,这类诗歌更强调单纯的“无目的性”,也即审美性,以采莲诗等带有浪漫色彩的诗歌为主。总体而论,唐代劳动诗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与文化内涵,其价值指向涉及到对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深刻思考。基于唐代劳动诗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体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