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谢默斯·希尼
替罪羊仪式
创伤
诗歌疗救
摘要:
谢默斯·希尼在诗歌中借助“仪式”,抒写混乱不堪的经验世界,从历史、神话以及记忆深处探寻现代人类的拯救之途。替罪羊仪式将现代北爱尔兰的冲突和铁器时期充满暴行的野蛮历史联系起来,既是爱尔兰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病态现实的投射。替罪羊仪式包含着美与恐惧的密切关系,也暗藏着带领人类走向救赎的力量。在爱尔兰长期被殖民的历史背景下,希尼诗歌中的替罪羊仪式呈现出强烈而执着的生命救赎意识。本论文主体部分通过三个章节来呈现希尼诗歌中替罪羊仪式的生成缘由、建构过程和价值意义。
第一章主要研究历史创伤中希尼诗歌中替罪羊仪式的生成缘由。首先,爱尔兰“大饥荒”的历史反映出爱尔兰民族对资源匮乏的恐惧心理,“祭祀”行为是希尼诗歌中连接人的生存境况与替罪羊仪式的枢纽;其次,爱尔兰的殖民历史暗合替罪羊仪式中的暴力转移;最后,爱尔兰的教派斗争冲击了神圣的信仰,仪式书写则是对信仰缺失的回应。
第二章聚焦于希尼诗歌替罪羊仪式的文本呈现,结合基拉尔替罪羊理论和范·热内普“过渡礼仪”中的“阈限阶段”分析希尼诗歌中替罪羊仪式的建构过程。从诗歌语言入手分析词汇的替代性,指出语言替罪羊是诗人分隔现实暴力的隐蔽创作手法;结合替罪者在肉体和精神层面的循环阈限,分析希尼诗歌中替罪者形象。“沼泽干尸”和“政治替罪羊”不仅在“沼泽地”的物理层面流动,更是对爱尔兰民族精神中替罪牺牲精神的传承;最后,创作主体的牺牲意识是完成文本中替罪羊仪式的通道。替罪羊仪式在希尼诗歌中不仅是暴力的隐喻,更是一种有意味的普遍形式。
第三章重点分析希尼诗歌中替罪羊仪式的救赎功能。首先,诗歌中的替罪羊仪式具有美学价值,它能够宣泄与平衡复杂的个体情感。其次,希尼的替罪羊仪式书写具有跨文化治疗的可能性,不仅为处于裂缝中的诗人提供情感治疗,还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最后,诗歌中的替罪羊仪式也是希尼对和平社会的美好期望。
替罪羊仪式构成了富有神话色彩、文学意义、文化价值、社会功能等在内的多向度论题,帮助诗人对抗黑暗的现实暴力,从文字与精神层面引导受难者走向救赎。希尼诗歌的替罪羊仪式写作不局限于个体的解放,更蕴含着深层次的诗学追求;对希尼诗歌替罪羊仪式的探讨,是对现代社会暴力的反思与批判,也是对建立和平友好,追求生命自由的社会空间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