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蔡其矫
晚期风格
生成语境
美学特征
诗学意义
摘要: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蔡其矫是一位堪称诗坛“常青树”的诗人,他写诗的时间长达六十余年。蔡其矫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无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书写纤夫的痛苦,还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文革”期间批判社会的不公,抑或是20世纪80年代后从历史和自然来观照现实,他的诗歌中都充满了否定性的精神和自由意识。本文立足于萨义德的“晚期风格”,来研究分析蔡其矫晚年的旅游诗。“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他将其划分为“适时”与“晚期”两个方面。本文将萨义德“晚期风格”总结为三个艺术特征:“自我放逐”、“不合时宜”以及“回归传统”。蔡其矫晚年的诗歌写作与萨义德的“晚期风格”有所契合,他在晚年以现代主义为晚年的诗歌背景进行创作,实现了诗歌风格的转变和深化。蔡其矫的“晚期风格”有其独特的生成语境,本文主要从家庭的影响和自我的选择、诗学语境以及历史语境三个部分入手,来阐释其“晚期风格”出现的原因。从20世纪50-60年代,蔡其矫开始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所疏远,自觉地探索、创作真正符合艺术规律的诗歌,开始了“庙堂”走向“民间”的诗歌历程,也逐渐地形成了晚期风格。蔡其矫的“晚期风格”在美学维度上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身心解放和写作权利的恢复,蔡其矫主动疏离时代和政治,开创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诗歌类型。第二,蔡其矫晚年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以及中国现代新诗这“三大传统”中学习诗歌理论知识。基于此,蔡其矫晚年的诗作呈现出主客观高度融合的趋势,创作出了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大诗。第三,蔡其矫注重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创新。在写诗时,蔡其矫认为应根据题材的特征来选择相应的诗歌形式。因此,他主张“一诗一形式”的不定型模式,为诗歌写作注入了新质。蔡其矫在晚年深化了“晚期风格”,这有着极其重要的诗学意义。本文首先从“归来诗人”这一群体出发,通过阐释“归来诗人”的整体特征,再将其与蔡其矫的晚年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凸显出蔡其矫“晚期风格”的诗学意义。其次是通过蔡其矫与“朦胧诗人”“晋江诗人”等青年诗人间的诗学活动来探究蔡其矫“晚期风格”对青年诗人的影响,以及青年诗人对蔡其矫晚期诗风变革的作用。最后从新诗史的历史视野出发,来研究蔡其矫“晚期风格”所具备的新诗史意义,详细阐述其对于“新诗民族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