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彭燕郊诗歌
乡土想象
艺术呈现
摘要:
彭燕郊的诗歌是从深厚又广袤土地中长出来的,乡土于彭燕郊而言,不仅是一类题材,更是他诗心根植所在。也正因如此,这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缘才能够几乎贯穿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本篇论文的选题即是基于此点,试图从乡土书写的角度,串联起彭燕郊七十年的诗路历程,发掘“乡土”二字对于彭的重要意义,并阐释他对中国乡土诗发展做出的贡献。除绪论外,本文可分为四章:
第一章重在交代两个语境:中国新诗史上的乡土想象以及彭燕郊个人命运的沉浮。前者是简单梳理乡土在新诗史上的发展脉络,为下文论述彭燕郊的创作提供一个较大的历史坐标系,以便宏观地去评判彭的创作。后者是介绍彭燕郊人生经历,把他的人生经历分为:“新声:诗歌创作的尝试”“同声:个人话语的潜藏”“失声:特殊年代的困厄”“回声:乡土余音的激荡”四个阶段,以便细致微观地分析他的创作风貌。上述两个语境铺垫后,这一章的第三部分“诗学观念与诗学渊源”也顺势而生。这一部分将结合前文所述以及他的诗评来分析他的诗歌观念,以及波德莱尔、鲁迅、艾青三人在诗学观念与具体创作上对他的影响。
第二章旨在梳理并分析彭燕郊诗歌中呈现出的乡土主题和意象。这一章将围绕着“明暗交织”这一核心来展开,在“乡土世界与乡村背后”“乡野图景”“乡间人事”三个层面上阐释彭燕郊诗歌在主题、意象上具有的“明暗交织”的特点。先分析两个主题:一是对乡土世界的眷恋、忧虑和对国民性的批判;二是展现及讽刺乡村背后的城市生活,并批判城市居民的虚伪、奸诈。然后选取彭燕郊诗中“原野”“黑夜”“农人”“农女”“农妇”等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人物形象,来全方位地展现彭燕郊对乡土世界的描绘。
第三章着重论述彭燕郊受中西方诗学影响后在创作精神和创作技法上的独树一帜。首先,论述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的彭燕郊对传统诗艺“观照现实”的精神的继承。其次,介绍与彭燕郊同为“七月派”诗人的艾青在诗歌色彩运用上对其产生的影响,并论述彭燕郊诗歌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色彩体系以及呈现方式和表达效果。最后,则是把视野放诸西方,探讨彭燕郊对波德莱尔“审丑”意识的应和以及其现代性的表现。
第四章以“延续”为关键词,从两个角度剖析彭燕郊乡土诗歌写作的当代意义。第一个层面从彭燕郊的创作本身出发,综合前文分析出的彭燕郊在主题、意象选取和创作技法上的特征,站在文学史的宏观视角上分析他诗歌创作的现实意义、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二个层面则是分析彭燕郊在创作之外为中国乡土诗脉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湖南新乡土诗群创作的影响上。
结语部分,结合彭燕郊的人生主要经历,围绕着“彭燕郊的乡土想象”的主题对论文进行整体性回顾。彭燕郊创造的“明暗交织”的乡土世界是典型的,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显现出诗人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与博爱的胸怀。同时对乡土的眷恋与想象也在特殊时期给予诗人极大的鼓舞,成为他精神支柱的一部分。在后期的创作中,彭燕郊乡土的回归潜藏着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对已失落的精神家园的追寻。并且,他对乡土诗现代化路径的探索还影响到湖南新乡土诗派诗人,这为中国当代乡土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