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南北朝
赋得体
诗歌
摘要:
南北朝时期,有一类诗歌题中带有“赋”“得”二字,后人将其称为赋得体诗歌,现存一百余首。其最早出现于宴饮聚会的场合,自梁以后逐渐发展为别具一格的诗歌样式。其题材内容丰富,创作手法独特,极大地推动了五言诗的律化进程,有利于后世赋得体诗歌的发展。本文从创作述略、创作背景、创作类型、创作手法、文学史意义五个方面对南北朝赋得体诗歌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章,揭示赋得体诗歌的含义,梳理赋得体诗歌的流变以及赋得体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赋得体诗歌的含义首先与“赋得”二字的字面含义相关,表明诗题具有“赋予、赋咏”,“得到”的含义;其次与“赋”的深层含义相连,表明诗歌创作用到了“赋写铺陈”的手法,诗歌具有宴饮赋诗的交际功能。赋得体诗歌于魏晋时期萌发,梁代的宴饮聚会中赋得体诗歌大量涌现,陈后赋得体诗歌蓬勃发展,题材内容不断扩展,创作手法逐渐成熟,至唐时,赋得体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内容,诗歌体式已经完全成熟。赋得体诗歌在发展中与赋体、拟乐府赋题法、公宴诗、句题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第二章,阐明赋得体诗歌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人的频繁集会,加深了文人间的交流,推动了赋得体诗歌创作手法的成熟。同时“体物观”“情性观”两大理论逐渐成熟,赋得体诗歌日益重视“物”的审美价值,将个人的审美体验、情感价值融入诗歌创作中。
第三章,论述南北朝赋得体诗歌的四种创作类型。宴会型赋得体诗歌可以细化为宴会颂美诗、宴会竞技诗两种,主要是前者政治交往的产物,文学价值不高;后者追求形式之美、物态之美,这促进了诗歌创作手法的成熟。咏史型赋得体诗歌吟咏的对象多为历史人物,运用大量典故进行铺写,推动了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写景型赋得体诗歌描绘了山水景色,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送别型赋得体诗歌流露出诗人的真情实感,通常以哀景写哀情。
第四章,分析南北朝赋得体诗歌的创作手法。第一,借赋体丰富了赋得体诗歌的题材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描写空间强化了诗歌的描写能力;第二,刻意地钻研动词、色彩词、副词的用法,提高语言的凝练性、节奏感、精美度;第三,通过语典、事典的正用,彰显自己的才情,提高诗歌的艺术技巧。
第五章,阐述南北朝赋得体诗歌的文学史意义。首先,南北朝赋得体诗歌在发展中平仄、对偶、韵律逐渐工整,趋近于近体诗,对五言诗的体式与韵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赋得体诗歌自唐后成为试帖诗、省试诗,在赋得体诗歌的影响之下,宋代出现赋得体词,清时赋得体词繁荣发展,其创作手法、题材内容与赋得体诗歌几乎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