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张枣
镜像诗学
危机
甜
摘要:
张枣的诗歌兼具语言的纯粹性和诗思的现代性,他于汉语性和现代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和互动机制,并期冀建立一个整合的“诗歌宇宙”。身为诗友们口中的“镜中诗人”,张枣在创作中采用了大量“镜”意象以及诗歌结构与节奏方面的镜像技巧,由此投射自我的诗学理念、创作动机以及诗歌精神。本文通过分析张枣的“镜像”诗学来探讨张枣诗歌的主旨特色、结构机制以及多元手法、语言特色,指出张枣诗歌中暗含的镜像诗学其实质是探讨存在与虚空、揭示充盈的诗意,同时过滤社会现实,寻找知音与精神原乡,为主体与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实模式之间的紧张对抗提供了一种情绪平衡,是对于现代消极主体的精神修复,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起以及选题意义、研究路径、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张枣自《镜中》起逐渐发现了诗歌“镜像”技巧的丰富性与重要性,而学界已有的针对张枣诗歌“镜像”诗学的研究关注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开拓。本文通过追溯镜像的原型和相关理论的发展,为深入剖析张枣的作品建构了路径,并指出张枣的诗歌开拓了诗意新领域,纾解了主体的矛盾,涵养了时代元素的“甜”。
第一章梳理和归纳了张枣诗歌的“镜”意象,并进一步指出其“镜像”的“象”中之“意”:虚空之“镜”透击现实的本质,赋予了“空白”以诗意的源头和表达的对象;疼痛之“镜”揭示了生活常态与人生底色,并且指出了生存的普遍黑洞,同时试图唤起人类的敏感度和反思能力;生命之“镜”给予万物通灵的能力,充盈了诗人的生命体验,揭示了宇宙逻辑,并且隐含了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循环。
第二章讨论了张枣诗歌中的“正午之镜”式内在结构。“正午的镜子”一方面深入自身,强化自我认知;一方面对照外界,保持自身独立性并对危险展开营救。“正午的镜子”蕴含了张枣的创作动机,并且与诗歌的内在结构紧密结合。在张枣的笔下,“正午”具有智慧性、危机性和自洽性,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警惕和调节。诗人利用镜像结构将诗歌与生活进行联动,把创作显化于了社会现实之中。
第三章分析了张枣诗歌中所建构的异托邦式的“镜中”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具有高度相似性。诗人所塑造的裂缝中的主体是当代人的一个普遍特征,也体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张枣也提出了自己的营救策略。张枣笔下的“清脆空间”既是指他所描述的桃花园地,也是他诗歌所表达的清洁声音,更是诗人虚构的词语工作室。而张枣诗学理想的终极目标便是涵养时代的“甜”,即本来的美。无论是生活之“甜”、极端之“甜”,还是语言之“甜”,都是对现代人心灵的指归。
结语部分指明张枣诗歌的特色:既带着浓郁的传统经典色彩,又夹杂了科学的精确性,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镜”意象以及“镜像”作用,丰富了文本的层次和诗歌的意蕴。张枣诗歌的镜像诗学主要体现在他的镜像诗意追寻、镜像作品结构与镜像诗歌理论等方面,并由此为当代诗歌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