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汪士铎
太平天国
战乱诗歌
诗史精神
摘要:
汪士铎(1802—1889)以清末历史、地理学家的身份为人熟知,他在历史、地理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的文人身份。事实上,他的文学成就毫不逊色,尤其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创作的许多诗篇,从内容上看,既描绘了战争的真实场景,补充了许多历史细节,还原战时普通文人的心路历程;从艺术形式上看,太平天国运动是汪士铎人生的转折点,战争中诗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引起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的转变,艺术表现手法也日臻完善。综合看来,汪士铎太平天国战乱诗歌既具文学审美价值,又兼备历史的记录价值,对了解晚清社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将汪士铎太平天国战乱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史互证研究法等,以期最大程度还原汪士铎诗歌中的太平天国书写,并进一步探讨他在战争中趋于成熟的诗歌艺术。论文第一章为“汪士铎生平及交游活动”,主要介绍汪士铎家学风气、师承关系以及交游、入幕对他诗学思想的影响。汪士铎自小成长于传统儒学家庭中,转益多师,从徐镕、陈松云、程恩泽、胡培翚等人游学,学习时文、古诗、经文等,为他后期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理论来源与知识储备。汪士铎一生交友广泛,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先后入胡林翼、曾国藩幕府,从事文献编纂与校对活动,并在此期间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张裕钊、洪汝奎等,汪士铎与这些文士多有书信往来,讨论文学等问题,交从密切,这对他诗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论文第二章“史实记录与独特书写”站在汪士铎个体的立场上,从记录和还原历史的角度,分析诗人在战争不同时期个人的经历遭遇以及心路历程。汪士铎太平天国战乱诗歌的总体基调是感伤的,无论是陷落南京、避地绩溪还是入幕曾、胡,他的诗歌都在还原战争场景的同时反映内心的极大痛苦,诗歌内容较战争前有了较大转变,从体现“自伤”之感到反映家国之情。论文第三章“亲朋纪念与切身反思”主要探究汪士铎战乱诗歌更为深刻的内涵。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汪士铎创作这些诗歌不仅为还原历史,更多的体现诗人为重建地区文化所做的努力。既包括对殉难者的纪念,又涵盖对战争的反思。在此过程中,汪士铎思想受到较大波动,显现出偏离传统思想的倾向,他对礼法制度的复杂态度,体现出战争时期文人内心的挣扎。论文第四章“汪士铎战乱诗歌艺术分析”是对汪士铎诗学思想及诗歌创作理念的总结。太平天国运动虽给诗人的身心带来极大创伤,但也给他带来新的思考,为其诗歌创作注入新鲜血液。和战前相比,汪士铎不再止步于对其他诗人简单的模仿学习,亦或是创作一些偏重学问说理而忽视诗歌内容的诗篇。诗人开始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诗史”观,同时将自己一直以来秉持的“经世致用”的观点应用于诗歌创作中,并最终形成“以奇为尚”的独特诗风。汪士铎诗歌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的融会贯通促进了其诗歌艺术的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