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明代
全州
诗歌
地域文化
摘要:
明代以来,关涉广西的诗歌创作得到较大的发展。其中,吟咏全州的诗歌创作令人瞩目。全州,位于桂林东北部,是湘桂走廊上的重要城镇,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必经之地。诗人们多从全州取道,在其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下,将极大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投注到全州的山川风景、人物事典之上,形成了极具地方风味的地域书写。论文以明代咏全州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明代咏全州诗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在明代繁荣的原因、分析和归纳其创作主体、探究其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来勾勒出明代咏全州诗的整体面貌,并尽可能的挖掘诗歌中所蕴藏的地域文化基因,探索其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研究明代咏全州诗的繁荣及其原因。首先掌握了明前不同历史时期咏全州诗发展的过程及基本特点。其次叙述明代咏全州诗繁荣之概况,并对其繁荣原因进行讨论。从内部来说,全州教育的发展是促进诗歌繁荣的主要原因,明代全州进士、举人数量的空前增加及书院的兴办为咏全州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而有明一代本籍文人积极吟咏全州,出现了以蒋冕为代表的本土诗人,本土诗人对于全州的书写,无疑会使得明代咏全州诗歌更加丰富多彩。而地扼湘桂走廊之咽喉的全州,其便利的交通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条件。从外部来看,外籍诗人的创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推动着明代咏全州诗歌的发展,而地方官员任职全州期间所进行的各种积极的文化举措,又为全州培养了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明代全州诗歌的繁荣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章研究明代咏全州诗的创作主体。本章将明代咏全州诗歌的创作主体分为本土、外籍两大类诗人。本土诗人在明代实现零的突破,共有七位诗人创作故土相关之诗作。而其成长于全州的山川风俗之中,拥有着长时间与全州关联的契机,喜用亲切自然的笔触书写故土,尤为关注全州的地域文化,以名胜古迹追慕先贤、追溯历史。而以蒋冕为代表的本土诗人的咏故土之诗作,体现着本土诗人创作群体的开创意义。外籍诗人是创作咏全州诗的主力军,外地诗人与外来诗人是构成其创作群体的两大力量,二者人数在明代都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共同壮大着外籍诗人的队伍。而其目光多偏向于全州的山水风光之上,少负面描写多正面歌咏,全州在其眼中为奇山秀水之胜地。以顾璘为代表的外籍诗人体现出明代咏全州诗的最高水平,其诗体裁完备、题材内容丰富全面、诗歌风格多样。第三章研究明代咏全州诗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本章将明代咏全州诗的题材内容分为三类。首先是自然环境之诗,凡是诗歌中对全州的山水、岩洞、气候、气象、植物、动物等属于自然资源的因素进行描绘的诗歌都属于自然环境之诗。而山的瑰奇、水的清丽、气候物候的独特为其主要描写的三个方面。其次是人文环境之诗,遍布境内的人文景观是其主要的描写对象,而全州人民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及生活画面也扩充着诗人的写作题材。最后是送别之诗,诗人或书写惜别之情,或勉励友人建功立业,或称颂功绩、表达祝愿。前二者零星地展现着全州的风貌,后者因能窥见明代全州士人总体的道德风尚而具有更深层次的地域基因。另外,本章也对明代咏全州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具有语言朴素自然、典故切当熟稔、风格趋于清淡的特点。第四章研究明代咏全州诗中的地域文化。首先是湘山寺文化。湘山寺经过广大信众的参与传播,已经融入了群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是人民精神特质的文化聚集地,通过对咏湘山寺之诗的题材选择、情感倾向的分析,认为追求长寿、崇尚修行与平淡是湘山寺文化的两个重要特点。其次是书院文化。这些诗歌或赞赏地方重视教育、教化广被的社会风尚,或追慕先贤表达忧国忧民之思。诗人们共同的创作倾向揭示出全州书院文化的内涵:一是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二是崇尚儒风的思想风貌。最后是湘妃竹文化及松树文化。斑竹因与全州关系紧密,被明代诗人运用在与全州相关的诗歌创作当中,或表达离愁惜别之忧,或抒客游思乡之情,从而给“斑竹”灌注了一种幽怨凄美的悲剧情感基调。松树因章复之故成为全州代表性的取材对象,而其在全州人民的普遍认知及外来诗人的印象之下又成为一种特有的语言符号,它融入了章复的贤德风貌,传达出其勤勉履职的思想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