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知支架
初中语文
现代诗歌教学
摘要: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系统而具体的认知结构,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并迁移运用以解决真实的语文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指向。自二十世八十年代开始,支架式教学开始运用于中小学真实课堂。随着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如何更好地运用支架以适应当前初中课本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课题。认知支架是重点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和理解能力提升的教学支架。这一概念脱胎于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理论,兼收认知工具理论之长。作为教学支架的一种,其着眼于学生系统认知结构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形成知识内化、整合和运用的认知网络,对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提高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诗歌作为当前初中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具备较高的教学价值的同时,也因其抽象性、朦胧性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主要包括翻译外国诗歌及现代新诗两类,在选文、编排、课型设计及助读系统设计上,具有经典性与多元性共存、教读自读结合、语文要素突出等特点,运用认知支架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发挥教读诗歌文本的“定篇”作用,培育学生良好的诗歌思维。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认知支架的教学手段已经走进部分初中现代诗歌课堂中,起到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升诗歌教学效率等作用。但在当前初中学段现代诗歌时间紧、任务重、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现状下,教师存在不重视现代诗歌、诗歌基础知识框架不完备等问题,学生易产生理解模糊、缺乏方法、学习不深入、认知结构不清晰等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包括中高考试题导向影响、教师缺乏认知引导意识和学法指导等。基于此,本文以学生理解知识的思维过程为切入点,从课前准备阶段入手,基于自读课型和教读课型两类课型的初中现代诗歌提出认知支架优化建议。其可分为,准备阶段,可以重点利用助读系统和图表,简洁直观地做好学生诗歌认知准备;教学及评价阶段,要将教读、自读两种课型分开讨论。教读课型的现代诗歌教学,要重视表象接受、问题链构建,并设计相关训练促进认知迁移;自读课型的现代诗歌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体验和方法迁移的结合,让学生做到有体验也能深入。本文结合名师课例为认知支架在课堂中更好地运用提出部分建议,以期为更好解决初中学生的现代诗歌认知难点提供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