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北方地区
文人诗
民歌谣谚
摘要:
本文以十六国时期北方诗歌作为考察对象,描述了诗歌发展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质等作了基础性的具体研究。探讨了本时期文人诗与民歌谣谚各自的特色与彼此之间的联系,展现了十六国时期北方诗歌在胡汉融合大环境下的文史价值,以及作为北方地区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绪论主要对研究范围作了界定,最终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间长江以北地区的诗歌。这就意味着“十六国”之一的成汉政权下的诗歌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将北方地区的民歌谣谚纳入考察范围。其次对十六国时期北方诗歌相关文献以及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梳理,发现并无别集,且在总集之中分布也十分零散。通过对史书的细致梳理,结合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最终确定这一时期北方诗歌文人诗51首,民歌谣谚111首,诗歌作品共计162首。
第一章对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诗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考察,发现多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非始于这一时期,而是始于秦汉。经过几百年的内迁与汉族封建政权的徙戎,最后少数民族以八王之乱为导火索,相继建立政权,且在一百多年内鲜少停战。这种社会环境不利于诗歌发展,但是胡汉杂居、胡人汉化带来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成为这一时期北方诗歌特色的导源。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的文人诗与民歌谣谚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归纳,并从内容题材与艺术特质两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由于各政权主发展文学主要是出于统治需要,突出的文学实用性也影响到了诗歌,因此无论是文人诗还是民间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在艺术特质方面,二者的情感表达都以坦率直露为主,文人诗善于借助情景打造意境,直抒胸臆;民间歌谣则是长于捕捉场景细节,曲终达情。而从诗歌形式与技巧上看,文人诗与民歌谣谚都以五言为主并发展了七言和杂言,表达方式比较自由,同时都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比兴与各类修辞。
第四章从民族融合角度切入探索其对十六国时期北方诗歌的影响,从诗歌写作与诗歌发展上看,民族融合本身带来的社会动乱不利于诗歌的创作、流通与保存,并限制了诗歌写作高艺术水平的发展。但同时民族融合也致使少数民族诗人出现,并开始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进行诗歌写作;而民族融合带来的诗风转变,为北魏以后的北朝诗风打下了质朴爽健的基调。
最后结语部分对十六国时期北方文人诗与民歌谣谚的发展状态进行了总结,对其具有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这时期的北方诗歌在史学价值上反映了民俗,可与史书互参;文学价值上则是赓续了诗骚传统,保存了北方诗歌的种子,同时对北朝诗歌与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