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苏门三儒
蒙元诗歌
儒家文化
以文传道
摘要:
本文从蒙元时期(1241-1281年)学术和文学格局的基本背景出发,聚焦在中原苏门山“百泉书院”讲学、传道的北方文坛领袖——姚枢、许衡、姚燧三人,他们形成了“鲁斋学派”(1250年),故将其称之为“苏门三儒”。其中以许衡为该派之宗,以姚枢、姚燧为前两代传人,经过他们的授学、传道及其文学创作,为元初北方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苏门三儒”的诗歌创作各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对蒙元时期北方诗坛的整体审美和风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的诗歌中,尤其反映出传承儒家文化传统的自觉性,他们以及其后的鲁斋门人和姚门文人,使以程朱理学为本的儒家思想在中原地区得以延续,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全文共计五个章节。第一章,总体论述蒙元时期的学术和文坛格局状况。探究出当时南北方理学学术和诗歌文坛背景,进而在研究概述中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集诗人、理学家身份的“苏门三儒”——姚枢、许衡和姚燧。第二章,阐述“苏门三儒”蒙元时期的主要文化活动,介绍“苏门”地理文化意义,展现苏门山的人文渊源、姚枢等人在此地的活动状况,并且还简述“三儒”之间的交游。第三章,以诗人诗集个体研究的方式,用三节来分别研究“三儒”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在其丰赡广博,涉及人际交往、教育文化、行旅见闻等领域的诗歌内容中,探视到诗人对于个体人生、国家社会、山川自然等的认识和思考,并展现出的三儒诗歌风貌以及暗含着的两代传人的诗歌发展特点。第四章,基于前文研究三儒诗歌的内容和特征之上,评价阐释“三儒”的诗学特色,展现他们两代传人形成诗学特色的过程,以及最后他们追崇“宗唐得古”诗歌风尚的具体表现。第五章,升华研究主题,阐释“苏门三儒”文道观的文化意义。展现他们两代文人以文传道、以诗传道,评价他们光大发扬学术,传承儒家文化传统的价值意义。总而论之,正是在姚枢、许衡、姚燧等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努力下,蒙元时期北方的文化面貌从最初的荒芜闭塞,至忽必烈在位期间(1260-1294年)的学子辈出、学术昌明,儒家文化在北方得以振兴,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