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翻译研究
诗歌语言
法国诗歌
法国汉学
摘要:
作为两个文学大国,中国和法国都有悠久而灿烂的诗歌发展历史。十六世纪,第一批法国传教士到达中国,成为中法两国交流的桥梁。经由传教士之手,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第一次进入了法国人的视野。但传教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十分有限——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了解中国正统思想,以便更好地传播宗教。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最初的译介并未在法国引起广泛关注。
直到十九世纪,法国诗坛才逐渐注意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诗歌迎来了第一个法语译介高潮。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内容,法国诗人们领略了瑰丽奇特的异国风光,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玄妙深奥的哲学思想,从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除了内容之外,中国古典诗歌的载体,即诗歌的语言,也给法国诗坛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本文就将集中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给法国诗人带来的启发。
中国古典诗歌受到法国欢迎之时,法国诗坛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帕纳斯诗派异军突起,引领诗坛新风。他们也是当时受中国诗歌影响最大的一批诗人。此后的一个世纪里,法国诗坛许多举足轻重的诗人都精通中国文化,例如保罗·克洛岱尔,维克多·谢阁兰。他们的创作是当时中法诗歌交流的最有力证明。因此,为了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怎样参与了法国诗坛的这次重要变革,我们将研究从泰奥菲尔·戈蒂耶到保罗·克洛岱尔百余年间的数位法国诗人,他们对当时法国诗坛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且深受中国诗歌影响。
论文第一章将讨论自以泰奥菲尔·戈蒂耶为代表的帕纳斯派开始,法国诗坛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渐学习吸收其优点的原因,分为两方面。第一节介绍法国汉学的发展和汉语学习的进步。这为法国人译介中国古典诗歌准备了知识基础。汉学家们的目光从宗教哲学,风俗习惯,扩大到了社会文化,再到文学诗歌;字典、辞书、语法书、汉语课等在法国越来越流行,汉语学习取得的进步为诗歌译介扫除了语言障碍。第二节从法国诗歌危机和中国东方诗国形象建立两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典诗歌在当时引起了法国诗人们的兴趣。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在经历拉马丁,雨果等诗人带来的辉煌之后,开始走向衰落,法国诗人们意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戈蒂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浪漫主义的滥情,追求诗歌的形式美。诗人们向外求索,以期在其他语言中获得灵感。同时,法国的“汉学热”中,许多中国古典戏剧得到译介和欢迎,其中有不少精妙诗句,也有众多与诗歌相关的场景,例如才子佳人吟诗作对。可以说,在古典诗歌尚未得到大量译介之前,中国就已经成为了法国人心中的“东方诗国”。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究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如何在法国诗歌语言发展中留下痕迹。本章内容分为由大到小的三个层次,即“诗体”、“句法”、“词语”三节。在诗体层面,中国古典诗歌的简洁性已经受到了泰奥菲尔·戈蒂耶,路易·布耶和魏尔伦等诗人的注意;在句法层面,中法两国诗歌在主语模糊,简省句法上产生共鸣;在词语层面,一些法国现代诗歌对词语的语法约束也越来越松散,用词越来越灵活。
在论文的第三章中,我们将探讨法国诗人从汉字中获得的灵感。汉字是形声字。形主视觉,声主听觉,形与音引起情感上的反应,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因此,汉字是中国古典诗歌诗意的重要来源。汉字的象形表意特性给俞第德·戈蒂耶,保罗·克洛岱尔和维克多·谢阁兰等法国诗人带来了许多诗学启发。文字的图像性影响了俞第德对与《玉书》中所选诗歌的理解和翻译;克洛岱尔更是被激起了竞争之心,认为法语字母和单词中也存在对事物形状的模仿,试图证明法语有可以与中文媲美的的视觉价值,由此写出了他的诗论《西方表意文字》;在谢阁兰的《古今碑录》中,汉字和法语则共同言说着诗意,形成了一种双语混合的新的诗歌语言形式。
从泰奥菲尔·戈蒂耶到保罗·克洛岱尔,中国古典诗歌深刻参与了法国诗歌的变革,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法国诗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痕迹,丰富了诗人的想象和表达。这再一次告诉我们,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