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晚唐
落第
诗歌
摘要:
落第书写,指围绕落第进行的诗歌写作,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盛行密不可分。唐朝作为科举考试的起始阶段,现今研究者多以此为大背景进行探讨,却忽略了科举制度在晚唐逐渐成熟,落第书写在晚唐这一时期呈现出的特殊性质。研究者多以诗歌情感、诗歌表达、诗人心态等视角为主要分析点,专题面还有待扩充。故而,本文将以晚唐为节点,将落第书写搁置晚唐这一大背景中,分别从溯源、思想史、心态学、诗学以及影响几方面对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具体分析,以期探寻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对晚唐诗风以及在整个落第书写长河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部分落第书写溯源。本部分以晚唐为临界点,分别探讨晚唐前落第书写的发展和晚唐诗歌落第书写概况。自唐太宗首次举行科举取士,到唐敬宗宝历二年,落第书写从举子间送别赠诗的社会活动向以“落第”为题材的诗歌内容过渡。这一时期,由于行卷和他乡科考等因素,丰富了诗人书写落第的情感,使落第之情由单一转向对人生、对社会、对自己的反思等更为多元的方向发展。再观晚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和书写落第的数量较之于唐前中期皆呈增幅的趋势。且由于国家、科场和社会等各种因素,情感更加复杂化。此外,受禅、道思想和多年隐居的影响,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在一定程度上除了感慨自己科考路途的艰辛,还增加了生活的趣味色彩。作为本文的起始,该部分对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基本状况的探讨也将成为后面内容研究的基础。
第二部分儒释道对晚唐诗歌落第书写的影响。唐初以来,统治阶级推行“三教并立”的国策,儒家、佛教和道教为了寻求统治阶级支持,在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进行自身整改和发展的过程中,于晚唐形成新风尚。因此,该部分主要以思想为侧重点,从儒释道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挖掘。唐代科举以《五经正义》为定本,晚唐举子对儒者身份认同增强,落第后多数选择再次参加科举,然而多年未第使诗人感到羞耻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致使他们在一次次科考和旅途中塑造出志坚行苦的形象;举子在科考前或者科考期间与僧、道两家皆有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于落第书写的创作。作为落第举子的心灵慰籍,禅宗思想影响诗人在落第书中的表达以及“平淡自然”和“苦吟哀怨”诗风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唐前中期有所不同。道教在此时期逐渐向老、庄心性思想靠拢,故而落第书写体现了举子对仕与隐的精神需求,此外,落第书写中的审美境界、人格情操以及风格也多存有道教思想的影子。
第三部分晚唐诗歌落第书写的文人心态。首先,随着晚唐科举逐渐成熟,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员的主要途径,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落第举子呈正比的方向延伸,他们在诗歌中流露出自己久未及第的愁怨心态;其次,晚唐应举范围在阶层和地域都有所扩大,但这时期达官子弟可通过科举入仕以及家族兴起,使举子流露出对科举的不公心态;再者,晚唐国家战乱频发,尤其咸通到唐末期间,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宦官专政等重大政治事件,使举子偏居一隅,在诗歌中流露出偏安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诗人在落第书写中呈现的文人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对晚唐“衰飒”诗风产生的影响。
第四部分诗学理论与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唐代不仅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也是诗学理论发展的盛行期。这一时期,诗学理论和诗格盛行,落第举子将诗歌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也将之用于表情达意的载体,从而呈现出“变风变雅”之姿,并沿着主情的道路高歌前进。这种情感的变化,使晚唐诗歌落第书写较之于唐前中期有所不同,也让诗人之间的落第书写异彩纷呈,并与景物将结合,展现思与境偕的表现手法。同时,受诗格的影响,诗人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采用环环相扣的句法和承上启下的写作方式,使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展现文意情深之美。
第五部分晚唐诗歌落第书写余蕴。唐代是科举考试的起始阶段,其中又以晚唐最为盛行。宋代选官制度延袭唐制,并在唐代基础上更注重对文官的选拔,致使宋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比唐代更多,落第举子也只增不减。这一部分主要以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对宋代落第书写的影响为核心,抛弃因时代特征、阶段背景产生的个性,去寻找晚唐和宋代落第书写间在题材、意象和情感间的共性。此外,作为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梳理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对宋代落第书写的影响,在一定层面与第一部分落第书写溯源相呼应,至此本文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从溯源到发展,最后谈及影响,从而揭示晚唐诗歌落第书写在整个落第诗长河中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