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转折时期
舒婷
情感表达
衔情效应
情感规约
摘要:
1970-1980年代之交的转折时期,是中国社会从“文革”结束向新时期过渡的时期。变动的社会生活让身处其中的情感主体产生不确定感,这种情感对于年龄尚未成熟的青年而言更为明显。文学与情感的关系密切,文学既是表达情感的载体之一,反过来对情感也有建构作用。情感是个体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下生成的身心状态,一方面它受社会制度、规范的影响,因此也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情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不完全被动地受建构,这种独特的情感能量也在反过来不断影响着情感规约。转折时期,文学与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反映社会情绪、表达情感经验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在诗歌领域,舒婷的作品广受青年读者、批评家们的关注。舒婷早期的诗歌讨论了转折时期青年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传递了一种“自我如何看待过去与未来”“自我如何投身当下”的态度和看法。舒婷早期诗歌作品接受度广也表明,她的作品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待,即普遍渴望告别旧时期、期待新时期的情感共识。针对此现象,《福建文艺》的“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专栏集中呈现对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并由此将讨论范围延伸至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方向上。分析舒婷早期诗歌作品中的独特情感表达、研究舒婷早期诗歌的创作与接受情况,有助于对舒婷早期诗歌的情感价值做出更好的定位,也有助于对情感与转折时期文学话语的更新关系进行再审视。
本论文以1970-1980年代转折时期舒婷的文学创作、接受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转折时期,舒婷如何认知有关“自我”的问题,如何进行情感表达。这些情感表达通过文学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共鸣、情感安慰与情感导向作用。这一情感现象对情感规约产生的影响以及二者间的互动。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以舒婷1978-1981年间发表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中关于“自我”“自我与他者关系”“自我与家国想象”等主题的内容,展现转折时期舒婷在文学中呈现的身心状态,研究转折时期的舒婷如何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与“自我”身份、“自我”认知、“自我”与外界连接的认知与情感。第二章以转折时期读者阅读舒婷作品的感受为研究对象,研究舒婷的情感在青年读者中产生的情感共振效应与情感交流模式,说明舒婷作品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安慰和导向作用。第三章,以专栏中的批评文章为情感规约的研究对象,提取批评文章中关于如何书写自我内心、诗人如何承担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等讨论内容,研究《福建文艺》“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专栏在这些问题上提出的区别于“旧”的“新时期”情感规约,说明此时对抒情限度的探索与抒情范围的拓展。通过这三个角度的研究,本文认为,舒婷在转折时期的情感表达,呈现了她当时的身心状态。她的作品重视人的感受,回应了面对历史转折时,青年在时间与空间上如何实现“自我”身份认知、如何处理“自我”情感伤痕等青年关注的问题。这是舒婷作品中的情感能量,也是舒婷作品广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专栏由讨论舒婷的作品出发,逐步延伸到对于新时期文学情感规约的建构问题。这是情感与情感规约之间的互动,也是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之一。
文学在转折时期是青年们投射、安放自我情感的空间。舒婷早期的诗歌以情感安抚、引导了青年们受创的心灵,同时带来了对新时期对情感规约的更新。这些改变离不开新时期对人的关注与重新定义,其背后代表了新时期文学话语的更新,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是转折时期文学话语转型的重要因素及推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