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晚清
幕府
诗歌
张之洞
摘要:
幕府,最初是古代官僚办公之府署,后逐渐流变为官僚制度所特有的组织形态。在幕府的衍变过程中,从来不乏文人入幕,往往群贤毕至、文士汇集。文人入幕,在发挥咨议、参谋作用,协助幕主处理刑名、钱谷和文字等公务之余,往往把幕府作为展现文学才华、开展文学交流、从事创作活动的平台,形成以幕府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给后世留下了瑰丽的文学作品。有清一代,“无幕不成衙”,对大多数官员而言,幕僚不可或缺,因此士人游幕之风随之盛行,文学活动成为其幕府生活的重要构成,幕府之文学也随之呈现出繁荣景象。
鸦片战争后,晚清督抚幕府盛况空前,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现象,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的幕府堪为翘楚,幕府与文学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幕府中的文学现象呈现得颇为活跃、繁盛,其中张之洞幕府尤显文学意味。张之洞不以身份贵贱为限,唯以诗学旨趣为宗,聚合文人学术趣向、互通文学观念,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文人雅士汇聚一堂,其幕府成员构成更具有“学缘”特色。
在幕主与幕僚的诗歌互动方面,由于张之洞幕府文风宽舒,文学活动频仍,如交游论学,砥砺学问,以求精进;开设书院,标举经古,以传承精髓;筹组诗社,吟咏风雅,以抒发怀抱;组建画社,品评翰墨,以彰显魅力;更有赋诗祝寿之举,以表心志之诚。正是由于各种样式的文学活动,推动了晚清诗歌流派及“清、真、雅、正”理论的嬗变,其幕府的文学创作所阐发的“三元说”诗学理念亦耐人寻味。
在幕僚与幕僚之间频繁的文学互动方面,张之洞幕府涉猎诗学,视野宽旷。在抚晋、督粤及督鄂期间,张之洞广纳贤良,因而各式文人纷至沓来,在幕府之中举行诗歌酬唱,用以抒怀畅志,吐露心声。其中,陈衍等贤士潜心研求“同光体”的论诗主张,受张之洞“宋意唐格”的诗学影响颇深。易顺鼎、樊增祥等辈成就“唐宋调和”之诗派,推举陈锐等人树立“汉魏六朝”之诗宗,张之洞幕府诗坛之繁荣盛况,可见一斑。其风雅至盛,为晚清幕府增添了文学色彩。
在诗歌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方面,张之洞幕府则题材广泛,技巧纷呈。其幕府创作谈及写景交游,颇具工妙,情辞恳切;至于咏史怀物,则多以简严之笔触,抒发深婉情志,针砭时弊,自我排解;而酬唱之作多将真挚诚恳之情融入诗意,慰藉鼓励之语蕴于笔端;涉及题画诗作,或以微言剖析字句之精妙,或咏叹画面之技法与意境;及至缅怀悼念,则褒贬时事,不避臧否,尽显文人风骨。
在诗歌作品的思想方面,张之洞幕府则意旨深广而颇显世情。由于张之洞自幼笃志于学,沐浴儒学教泽,因此儒学根源渊深,所以其幕府的诗歌创作亦颇受熏染。观瞻张之洞幕府之诗学创作,皆隶事精切,以湖湘为旨归,务在经世致用;师法古人,用典贴切,深入精髓;诗风平正工整,诗中有我,雄深雅健。其作诗之道沉潜于唐宋之精髓,论诗则主张“宋意唐格”,尤重“情、理、事”三者之统一,探究诗学新境。其中不乏盎然诗趣,如崇尚雅正,性情为主;宋意唐格,兼收并蓄;力求清切典雅。
透过张之洞幕府的诗歌唱和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在晚清主要幕府中,诗学活动已成为幕僚们从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幕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诗歌创作的题材和内容;跟随幕主参与国之要事的社会实践,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赋予其诗歌作品更为深邃的思想,彰显出更加有益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幕主与幕僚、幕僚与幕僚之间频繁的诗学互动、经验交流,也使他们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其诗歌风格的转变、创作水准的提高,也促进了诗歌作品在更大范围、以更多样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晚清幕府的繁盛,无论是对入幕文士,还是对清代诗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