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朔方
诗歌
意象
民族观念
摘要:
“朔方”作为区域地理概念,其所辖范围随时代变迁而盈缩不定,行政区划先后由内蒙古南迁至陕北,后西迁至宁夏平原,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处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带,在中国疆域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历代以朔方为书写对象的诗歌,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深刻塑造了朔方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本文以朔方诗歌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历代朔方诗歌创作情况、时代特性、地理意象群以及民族观念的梳理、考察,以期呈现历代朔方诗歌的书写历程、演变轨迹与承递关系,阐释朔方的历史积淀、文学意义与文化内涵。
朔方诗歌是在时代形势、地缘特色、地理风貌、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绘就了自身的演变轨迹。唐前朔方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夏民族对西北边疆地区地理风貌、政治格局与民族关系的初步感知。唐代的朔方是唐王朝的国之北门,是多民族聚集融合的五方杂错之地,唐代朔方诗歌展现了一个疆域辽阔、绚丽多彩、民族大融合的风情北疆。宋代朔方诗歌蕴含着宋代士人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家国沦丧的伤痛。元代亘古未有的辽阔疆域、多样民族、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和谐共生,赋予了朔方诗歌前所未有的盛世气度。明清时期,朔方成为宁夏的代称,明清朔方诗歌勾勒了宁夏地区的历史图景,使朔方成为宁夏永久的文明记忆与文化符号。朔方及其地理意象群,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塑造了朔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个性。
朔方诗歌在书写朔方地理风貌与人文风采的同时,也蕴含了历代王朝丰富多元的民族观念。由唐前的“华夏居中、怀柔四夷”,到唐代的“含育万类、四海如一”,宋代的“想象中的华夷有序”,再到元明清时期“对盛世一统、华夷一体的大力颂扬”,从历代朔方诗歌所呈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观念的流衍,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对大一统的国家认同与华夷一体的民族认同,构成了历代朔方诗歌民族观念的主流。
朔方诗歌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从地理与文学互动的角度探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力图阐释朔方所代表的边疆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研究朔方在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