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唐
竹
意象
诗歌
艺术特色
影响
摘要:
竹意象在诗文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至中唐时期才迎来了其发展的顶峰时刻,这与当时文人心态的变化以及文学流派的增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将以中唐全部涉竹诗歌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背景,探究竹意象在中唐时期的内涵表现、运用艺术,并进一步论述中唐诗歌竹意象的影响,以示中唐时期对竹意象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梳理中唐前竹意象在诗文中的发展历程,并认为竹意象在中唐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为竹意象发展的雏形期;其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为竹意象发展的深化期;最后是初盛唐时期,这一时期为竹意象发展的成熟多样期。以上时期为竹意象在中唐时期的发展达到顶峰,起着重要的奠基与推动作用。
第二章概述中唐诗歌竹意象的创作情况。从提及竹意象的诗歌及咏竹诗两个角度对中唐诗歌竹意象进行具体的统计与分析,认为中唐诗歌竹意象创作规模达到唐代巅峰,一方面是因为中唐时期创作涉竹诗诗人基数众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大家在创作队伍中的占比增多。本章还分析中唐诗歌竹意象较之前时期丰富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为传统文人爱竹情结的影响,其二是中唐政治的影响,其三是中唐文人“中隐”观念的影响。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竹意象的发展至中唐迎来了其繁盛期。
第三章从实用性角度对中唐诗歌中的竹意象进行研究,认为竹意象在诗中的实用性书写主要表现在竹制日常生活用具、竹制娱乐工具、竹制文书材料、竹制军事用具等方面。通过竹意象的实用性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唐文人的生活方式,还能进一步了解竹对于中唐文人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进一步研究中唐诗歌中竹意象的情感寄托和文化意蕴。发现竹在中唐文人的诗中不仅是隐逸生活的象征,还是中唐文人比德的对象。此外,竹意象还被用于寄托相思与闲适之情,展现了士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文化意蕴中,竹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超俗高洁之文化标志,南方民俗之风情反映,及自然清净之佛禅寓意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唐时期多元交融的文化现象。
第五章探讨中唐竹意象运用的艺术特征。通过纵向研究中唐诗歌中的竹意象,发现中唐诗人在塑造竹意象时偏爱写实手法。其次,象征、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也深受中唐文人喜爱,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使文人的情感传递得更加具体、生动;而且使竹意象在诗歌中的使用更具新意。再次,中唐文人注重竹意象与其他自然意象、器物意象的组合,并注重结合感官描写,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艺术表现空间,使得中唐诗歌竹意象呈现出“独特性”。
第六章对白居易诗歌的竹意象进行个案研究。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创作竹意象诗歌最多的诗人,对竹意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竹意象的地理分布统计,发现其竹意象的书写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江州等地,这一特征与他的仕宦轨迹、园林审美和晚年思想密切相关。其次,白居易在诗中善用“窗竹”和“松竹”的意象组合:前者通过“窗”与“竹”的空间互动,营造出了闲适幽静的意境;后者通过“松竹并置”,展现了白居易晚年时对君子之德的进一步追求。竹意象在白居易诗歌中具有多重作用:既强化了其闲适自然的诗歌色彩,又成为其“独善自适”人生哲学的物化载体,同时进一步深化了竹作为“君子”符号的文化内涵,为后世文学中竹意象“君子之德”的书写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探讨中唐诗歌竹意象书写的影响。其一,中唐诗人对竹意象的多元诠释,推动了“岁寒三友”这一文化符号的定型。其二,中唐诗歌以竹寄情的创作实践,突破了传统托物言志的单一维度,拓展了竹意象的抒情功能,使其既可隐喻社会群体价值,也可寄托个体情感抒发。其三,白居易等诗人将竹意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促使竹的审美意蕴从士大夫的“雅正”趣味向世俗化、平民化倾斜,反映了中唐文学“雅俗交融”的时代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