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智能驾驶
3D目标检测
激光雷达点云
扩散模型
核密度估计
摘要:
随着自动驾驶和智慧城市应用的快速发展,3D目标检测技术成为实现高精度环境感知的核心支撑。激光雷达(Li DAR)提供的点云数据虽能精确捕捉三维空间信息,但是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特性对现有的3D目标检测提出了严峻挑战。近距离目标点云密集且细节丰富,而远距离目标点云稀疏导致几何特征模糊,漏检率居高不下。此外,多类别检测失衡问题尤为突出,传统方法在汽车检测中表现卓越,但对行人、自行车等小目标的检测精度不足,密集场景下的相互遮挡进一步加剧了识别难度。更关键的是,现有方法往往忽略点云密度分布特征与上下文关系建模,导致远距离目标及多类别检测性能不足。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的Casgraph模型通过级联图优化策略实现突破。首先,基于质心的核密度估计(KDE)模块在三维提案框内构建多半径的高斯核,以增强小目标特征表达。然后,在图神经网络的输出加入级联注意力网络(CAN),通过多阶段级联结构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动态分配远近距离目标的特征权重,并引入历史样本回放机制,确保低置信度目标不被过滤。
另一方面,Diff Candi Det框架创新性地将扩散模型引入3D目标检测,突破传统锚框方法的固有限制。该框架通过高斯分布中心点(GDCP)策略,将候选框中心建模为服从高斯分布的噪声,利用扩散模型的迭代去噪过程逐步优化至真实标注框(GT),有效解决固定锚框位置约束问题。超密集候选框(SDCB)策略通过密集覆盖候选框提升初始交并比(Io U),结合动态候选框数量(DNCB)策略调整不同尺寸目标的样本比例。为进一步优化效率,基于离散/连续均匀分布的DUCandi Det与CUCandi Det变体显著降低计算开销。
本文使用了两个广泛应用的数据集KITTI和Waymo开放数据集来测试两个算法的性能。将所提出的算法与多个先进3D目标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所提出的两个算法的有效性,其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先进的算法。其中,Diff Candi Det在KITTI验证集的行人检测任务中排名第一。本文聚焦两类创新性解决方案——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级联图神经网络(Casgraph)与融合扩散模型的动态候选框生成方法(Diff Candi Det),分别从点云特征优化与检测框生成机制切入,显著提升了复杂场景下的检测精度与鲁棒性,不仅为3D目标检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更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此外,3D目标检测在提升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场景中安全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复杂环境(如恶劣天数据噪声、遮挡)下的检测鲁棒性不足,实时性与计算效率的平衡难以满足安全响应需求,模型泛化能力影响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准确的3D检测可显著降低碰撞风险,但仍需注意算法的可解释性与抗对抗攻击能力,避免因模型黑箱特性或恶意干扰引发安全隐患。未来研究需兼顾精度与效率,强化环境适应性,并探索轻量化解决方案,同时应当建立起伦理规范与安全标准,确保技术落地的可靠性与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