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混凝土道面
探地雷达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主动学习
仿真模拟
损伤评估
摘要:
随着探地雷达(ground-penetrating radar,GPR)技术的发展,其在无损检测领域,特别是在混凝土道面、衬砌等结构的内部缺陷检测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检测数据的分析方法也正从传统人工判读向人工智能技术转变。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为探地雷达数据的大规模自动化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能够高效识别混凝土结构内部异常。然而,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挑战:一方面,训练深度学习模型需要海量标注数据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工程检测领域获取高质量标注样本存在诸多困难。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难题大幅提高了模型开发成本,成为制约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检测深度融合的瓶颈。
为此,本学位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主动学习和探地雷达的智能化损伤检测方法,通过结合数值模拟和人工智能,期望解决传统检测方法费时费力、主观性强、数据获取成本高等问题。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深度学习模型YOLOv5s对探地雷达B扫描图像中隐含损伤的识别定位,探讨图像色彩增强模式对模型感知能力的影响规律。随后,考察数值模拟方法对稀缺样本的扩充效果,结合真实数据更新深度学习网络中的权重参数。接着,研究主动学习机制对深度目标检测模型所需训练样本数量依赖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多种筛选策略的深度主动目标检测算法。最后,基于前述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道面损伤进行分类和量化评估,并建立道面安全智能评估框架,开发混凝土道面损伤检测软件,为混凝土道面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采集了某国际机场滑行道面共十个检测区域的探地雷达图像,并依据此图像建立了包含1166张标签样本的数据集。通过使用建立的图像数据集训练YOLOv5s模型得到了一个检测精度达到90.35%的目标检测模型,该模型检测管线的平均精度为0.96,检测缺陷的平均精度为0.85。模型的检测性能良好,但是所需的训练图像数量庞大,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采用高对比度伪彩色映射处理的灰度探地雷达B扫描图像可有效提升模型性能,基于彩色增强图像训练的模型相较基于灰度图像训练的模型的检测准确率提高约1%,同时增强了图像特征的可视性。采用彩色图像训练的模型的F1分数更高,且采用灰度图像训练的模型存在目标漏检现象,证明彩色图像在增强模型检测性能方面的优势,解决了普通探地雷达图像对比度不够的问题。
(3)通过将模拟的探地雷达B扫描图像替换实测的探地雷达B扫描图像进行模型训练以补充实测道面病害探地雷达图像数据不足。结果表明两个数据集间存在显著域差异问题,通过Cycle GAN对模拟图像进行迁移学习后,在实测数据稀缺(372张)条件下,适量添加30%模拟数据(112张)可使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提升1.54%,证明模拟数据可以作为补充样本使用。
(4)通过采用主动学习策略,模型对训练样本规模的依赖性显著降低,用于训练的样本数量可减少47.2%。其中,基于信息熵的筛选策略效果最优。主动学习筛选策略通过精准筛选高不确定性样本用于模型训练,其筛选效果显著优于随机抽样策略,说明主动学习能够精准选取高不确定性图像,提升性能,且在极端裁剪条件下仍能稳定识别管线特征,检测速度达0.0104秒/张,具备工程实用性。
(5)采用10个检测区域和141条测线的缺陷数据,基于K-means、DBSCAN和BIRCH三种聚类算法从缺陷数量、缺陷长度占比和缺陷面积占比三方面对检测区域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结果提出了一个道面损伤分数(pavement damage score,PDS),用以划分损伤程度,由低到高为:Ⅰ级、Ⅱ级和Ⅲ级。并基于上述模型开发了可视化的混凝土道面损伤检测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