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花生白绢病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摘要:
花生是全球农业中重要的油料作物以及经济作物。在各类油料作物中,花生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在世界油脂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连年耕作等因素的影响,花生白绢病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花生白绢病主要是由齐整小菌核引发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受侵染的花生植株表面会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这些菌丝会迅速蔓延至植株中下部的茎秆、植株间隙及分枝之间,进而使花生叶片逐渐黄化、组织纤维化,严重时甚至导致花生整株枯萎,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如何高效且精准地识别和监测花生白绢病,对确保花生产量和品质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方法,针对研究区内采集的花生RGB影像和多光谱影像,在冠层尺度和地块尺度下进行花生白绢病的识别和监测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无人机RGB影像的冠层尺度花生白绢病识别方法研究。首先,本研究利用低空无人机设备获取了田间复杂环境下的两种不同高度(2米、6米)的冠层花生白绢病图像数据集。随后,基于构建的两种花生白绢病图像数据集,选择了3种目标检测模型(YOLOv5s、YOLOv8s和YOLOv11s)进行冠层尺度的花生白绢病识别研究,然后,基于相同的超参数设置,对这6个模型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并通过各模型的精度对比、可视化分析、实际识别效果等评估了不同高度和不同模型识别花生白绢病的整体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2米和6米高度下,YOLOv5s模型的总体识别性能均优于其他模型,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AP)分别达91.34%和89.03%,因此将YOLOv5s模型作为花生白绢病的最优识别模型。此外,研究发现,基于2米高度下获取的图像数据集,各模型的识别性能普遍优于6米高度下的模型,因此将2米作为花生白绢病的最佳识别高度。本研究通过系统比较不同模型和采集高度对花生白绢病的整体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为后续使用低空无人机在田间复杂环境下识别花生白绢病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2)提出了一种基于SCC-YOLO的冠层尺度花生白绢病识别方法。基于(1)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识别冠层尺度花生白绢病的整体性能,本研究基于构建的2米高度下的花生白绢病图像数据集,并对筛选出的最优识别模型YOLOv5s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以满足更精准的冠层花生白绢病识别需求。首先,引入可切换空洞卷积(Switchable Atrous Convolution,SAConv)替换YOLOv5s模型颈部网络中的普通卷积模块,显著提升了模型对局部细粒度特征的捕捉能力。然后,提出了一种新型C3RetBlock模块替换YOLOv5s主干中原有的C3模块,该模块通过将RetNet模型与C3模块相结合,从而提高模型的空间信息感知能力。最后,在颈部网络中添加了CABlock模块,进一步优化了模型在复杂背景下的目标定位和识别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SCC-YOLO的AP和F1 score分别达93.32%和91.45%,较原模型分别提升了1.98%和2.41%,充分验证了该模型在田间复杂环境下,能够更为精准地识别冠层尺度的花生白绢病,为农业病害精准识别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3)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地块尺度花生白绢病监测方法。首先,利用无人机采集自然发病的地块尺度花生白绢病的多光谱图像,并提取了20种植被指数和20种纹理特征,基于纹理特征构建了三种新型的纹理指数。然后,利用本研究构建的Otsu-CIgreen算法,通过确定最优阈值以有效去除影像的复杂背景干扰。最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根据特征权重信息筛选出对花生白绢病敏感的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并结合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AdaBoost以及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PSO-SVM)算法构建了6个花生白绢病监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植被指数结合纹理指数作为输入变量的监测模型效果最好,优于仅以植被指数为输入变量的模型。其中KNN模型的效果最佳,测试集的准确率和F1score分别为91.89%和91.39%,能够较为准确的实现花生白绢病的有效监测。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提取植被指数和纹理指数来监测地块尺度花生白绢病的方法,能够精准反映田间花生受白绢病胁迫状态,为地块尺度花生白绢病的无损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